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感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感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您好!非常感谢您提问。我将以科学、专业的家庭教育视角为您答疑解惑。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六到十二岁的孩子人格发展处于勤奋对自卑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建立积极情感能力的重要阶段,心理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与别人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当这个阶段孩子受到友好对待、被我们充分支持时,就能培育出孩子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从而呈现出有能力的人格状态;反之,孩子就会出现缺乏生活基本能力感、自卑、无价值感等心理发展障碍。
六到十二岁,孩子开始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埃里克森认为,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和心智渐趋成熟,孩子掌握了更多的生活技能,认知迅速发展。孩子表现出“勤奋”的心理状态,孩子愿意去学校,积极学习各种技能,愿意跟伙伴交往。当孩子愿意学习,主动做一些家庭事务的时候,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呵护孩子的这种积极性。
视频加载中...
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在意父母的言行,以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为准则。
事例1.:一年级学生曹睿,下午放学回家后,写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不想写妈妈布置的作业。但是妈妈已经布置了。孩子哭着趴在地上,边擦眼泪边写作业。
事例2:一年级学生黄佳,说他爸爸工作的时候,都热得汗水从头上流到背上,再流到脚上,他以后上班的时候也要想爸爸一样工作,挣好多的钱。
事例3:一年级学生杨欻,我对他说,你爸爸的字写得很好啊,看他给你写的名字就知道。杨欻说,我写的字要比我爸爸写的还要好!
一年级的学生,才开始接触社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观念,正是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机,遇到事情,孩子还不知道怎么处理。
事例1:一年级学生张玄,因不遵守纪律,被老师轻轻的用脚踢了***,然后他就不去学校读书了。理由是老师打他了。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查尔斯.理德
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是孩子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家长怎么帮助孩子顺利走过这个转折点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工作再忙也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每天坚持和孩子交流。有几个建议:
1.关注孩子的情绪
孩子在学校开心了他才会喜欢学习,才会有爱好,渐渐才善于学习。家长和孩子要养成平等交流的习惯,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才能对症下药。
2.关注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孩子受益终生。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之前需要21天。
3.关注孩子的小伙伴
一年级孩子六七岁,是幼儿期刚进入童年期,培养孩子主动感,克服内疚感,树立目标。这个时期孩子喜欢主动干一些事情,家长允许孩子做吧,放手不放眼。家人吵完架,要给孩子解释,爸妈吵架因为什么事情,大人的事,不是他们的错,消除孩子的内疚感。培养其目标,从可以完成的小目标开始。如摘苹果,跳一跳够的着。
学习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完成。以游戏的方式学习可以提高其学习兴趣。
心理卫生方面,家长帮助其组织多种游戏;鼓励孩子与[_a***_]交往;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其独立性。供参考。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15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