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动漫儿童心理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动漫儿童心理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头脑特工队》是一部关于超能力和情感管理的动画电影,其中确实有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小知识。以下是一些在电影中提及或可以推导出的心理学小知识:
1. 情绪管理:电影中展示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角色们通过了解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和寻求社会支持来应对挑战和压力。
2. 刻板印象与偏见:电影展示了人们容易形成关于他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但也强调了理解和接纳他人的重要性。角色们通过接触他人的内心世界,改变了对他人的看法。
3. 自尊心:电影中揭示了自尊心对个人发展和幸福感的重要性。角色们通过克服自卑感和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展示了自尊心的积极影响。
4. 内疚和责任感:电影中展示了内疚和责任感对个人心理状态的影响。角色们通过面对自己的过错和寻求修复来减轻内疚感。
我儿子18岁了,也是这样。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经过讨论,我基本理解了孩子的观点。首先,是我们对日本的动漫不了解,误以为他就是像喜羊羊一样的动画片,而在他们的眼中,应该是动漫,而不是动画片,如果和我儿子说日本动画片,他就会纠正我,是动漫,而不是动画片。我在他的建议下看了几集火影忍者,我觉得它确实不应该被称为动画片,其中传递的道理,哲理是不可小觑的。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观点,不要以形式来看一件事物,要看他的本质,我觉得有的动漫传达的能量要比我们的闹剧电影和神剧大的多。不信你就看看宫崎骏的伟大作品,我们不能称其为动画片!其次,我们要了解日本动漫文化,。动漫文化在日本非常深入,这里就不多讲了。近年来,对我们的影响也潜移默化。今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日语系就开了动漫企划专业。
我觉得,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和观念,我们遇到不理解的事情就应该和他们多沟通,多学习,不是要互相改变,或许我们还能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现在的社会,真不敢说孩子不如自己,真的不敢。
您好,我是心理老师董一诺。看到您这个问题,我其实感受到作为父母背后深深的焦虑和担忧。那首先我想带您来澄清一个问题,让您感觉到这种焦虑和担忧的,到底是儿子的原因,还是您的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经常会觉得一件事情本身引起了我们的情绪。比如说您觉得“儿子19岁了还***动画片”这件事情本身引起了您的反感。就像很多妈妈在我提问时会说,孩子跟出门不跟人打招呼,所以我很生气;孩子不好好吃饭,所以我很抓狂等等。
但实际上我们仔细来分析一下,“孩子19岁了还***动画片”这件事一定会让人焦虑担忧并促使您来提问吗?其实也未必。您可以看一下下面有这么多人的回答,好像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是一个不错的减压方式。所以您看这其实就是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不同的看***让人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如果您对这件事的看法是:“这么大的人了,心智还不成熟,还要看这样幼稚的动画片,他这样永远长不大,在他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肯定就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又或者说您认为读书或者运动,这样是更为健康的爱好,而喜欢看动画片打游戏,是特别幼稚、浪费生命的行为,您就会因此对孩子的前途产生深深的忧虑。
所以您看,真正造成您焦虑紧张担忧的,是您对孩子看动画片这件事情的看法。
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知道可能真正需要解决的并不是19岁的儿子是不是看动画片,而是我应当怎样更合理地来看待儿子看动画片这件事情。
补充一点,因为线上提问的缘故,就您对儿子看动画片这件事情表现出如此大的紧张和焦虑到底是不是合理的,我其实现在没有办法判断。因为有很多话也许您并没有完全的表达。比如您孩子看动画片的行为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它只是作为学习之后的消遣呢?还是说沉迷于此,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正常的学习和社交?包括您的孩子到底在看什么类型的动画片我们也不得而知。《哆啦A梦》还是《海贼王》?又或者是岛国特色的爱情动作动画片?(没有冒犯任何一种类型动画片的意思),所以我没有办法来确定是不是超过了正常的界限。这个就需要您自己去思考,这到底是需要一个“孩子需要做相应的调整”的行为,还是只是您用您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要求孩子的行为了。
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17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