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朗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朗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遗忘规律: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为避免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他在实验中用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用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测量了遗忘的进程。实验表明,在学习材料记熟后,间隔20分钟重新学习,可节省诵读时间58.2%左右;一天后再学可节省时间33.7%左右;六天以后再学习节省时间缓慢下降到25.4%左右。◆依据这些数据绘制的曲线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艾宾浩斯之后,许多心理学家用无意义材料和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研究,结果都证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基本上是正确的。
即兴趣过于广泛、思维过于发散,对精细、深入的创造是非常不利的。后人就将这种现象称为贝尔纳效应。
2、瓦伦达效应
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
3、墨菲定律
1、鸟笼逻辑;2、破窗效应;3、责任分散效应;4、帕金森定律;5、晕轮效应;6、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7、习得性无助实验;8、证人的记忆;9、罗森塔尔效应;10、虚***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11、150定律(Rule Of 150)等。
想起网上一个段子,“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走天下”,虽然是网络梗,但是确实能看出来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人生体验的时候,如果联系古人的智慧成果——诗词,的确会提升当下的心理审美感受。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概讲为什么语文课本里很多的经典都要“背诵全文”,我觉得核心观点很有意思。背诵这些暂时看来是为了得高分,中期看来是大家常说的什么培养兴趣、积累知识、陶冶情操之类的政治答题中的话语。其实长久看来,是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夕”,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人类之间最朴素的情感都是一样的,我们热爱自然赏析山水、我们崇尚正义崇敬正直、我们珍爱生命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语言的表达往往是我们加深自我在认知世界时的感受,语言的魅力讲究文学色彩、讲究技巧、追求言浅而意深,而中国的古诗词就是这样的一个宝库。他积累凝结了众多先贤的人生体悟,而其中种种,随着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酸甜苦辣你都会遇到。当我们迎来这样的人生境遇时,诗歌就是我们面对周遭环境的底色,能够消解我们与痛苦的距离,能够融化我们与欢乐的界限。
我想这就是意义,这样的意义适合每一个中国人,不只是孩子、学生。
有必要坚持背诵古诗。理由如下:
1.古诗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里的瑰宝,应努力传承。
2.古诗是语文学习内容的重难点,从小考到高考,每次必考,应长期积累。
3.古诗的丰富情感,深厚哲蕴影响孩子的做人素质,应不断汲养。
4.古诗的遣词用句,巧妙写法是孩子作文的很好借鉴,应深刻领会。
5.古诗结合作者经历时代背景来学,孩子才喜欢背,并要活学活用,古为今用。
让孩子背古诗真的有用吗?我感觉此问具有极强的功利性,从这个角度看,我以为无用,还不如不背,可以省却能背了无用的失望。
不从功利角度看,应该有用。因为可以陶冶情操,开阔眼界,“腹有诗书气自华”。
孩子背古诗,除了摒弃功利外,孩子从来不懂古诗,更不知为什么要背,所以引导非常重要。
如何引导?窃以为不能加重孩子学习压力,不要有指标性,要视孩子的兴趣而为。
开始时间应以上小学起,“学前”没必要提。可以结合孩子上学识字为始。主要选简易可读性强的,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类,不求甚解,只为识字朗读。
之后如有兴趣,可选简短顺口的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
孩子如有兴趣,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做些简单讲解,没条件的家长可以找些唐诗小册子和诗与画结合的读物提供给孩子。但量不应太多,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喧宾夺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朗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朗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1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