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重点-儿童心理学重点必背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重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重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包括哪些方面?
  2. 如何帮孩子摆脱心理阴影?
  3. 幼儿教育,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方面?

你好,对于这个问题,行业内有不同看法,但是总体一致,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评价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除日常观察经验外,可通过测试得验证)2,情绪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经常保持轻松愉快,良好的心理状态)。3,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较快适应新环境)4,良好的人际关系5,反应能力适当、行为协调。5,心理状态与实际年龄发展阶段相适。6,有自控能力。7,自信心。8,健全的人格(客观又积极的自我意识)9,具备适当良好的抗挫折的能力。 其概括的看无非是:身体健康、人格完好、乐于交流,善于交际,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有所追求,积极进取等。


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许多标准,但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心理品质。

儿童心理学重点-儿童心理学重点必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智力发育正常

智力是个体观察、领悟、想象思维、推理等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2、稳定的情绪

儿童心理学重点-儿童心理学重点必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3、能正确认识自己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爱、自重,他们既能客观的评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

儿童心理学重点-儿童心理学重点必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

5、稳定、协调的个性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并没有统一的测量标准。但心悦灵心理认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品质。

1、智力发育正常。个体发展水平与实际年龄相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2、情绪稳定。能够适当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相对稳定。

3、正确认识自我。认知自我存在的价值,认知自身的优缺点,自尊自爱自重。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友善。宽容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5、稳定,协调的个性。

6、心理活动与心里发展年龄特征相吻合。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健康标准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志有以下几条:

  1.求知欲强

  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提示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我想我们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行为表现去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心理健康:

⑴开朗,喜欢和小伙伴玩耍,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有自己的爱好、兴趣。

⑵能同家庭成员老师同学之间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诚恳、谦虚、公正和宽厚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特别是同学之间本着“宽容、理解、尊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不计较小事,以和为贵。

⑶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努力发展身心潜能。不会因为羡慕别人而怨天尤人,产生嫉妒、甚至带有攻击性行为,同时不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

思想应该有条理,行为前后统一,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上有一定的毅力,能够正确的面对挫折。并且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适应环境变化,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并且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而放弃前进的步伐,敢于从哪里跌倒便从哪里爬起。

⑸同时,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应该具有良好的情绪,能够经常保持愉快心情和积极的心态,遇事冷静,处理谨慎,同情老幼伤残,憎恨坏人坏事。

如何帮孩子摆脱心理阴影?

孩子对所谓的心理创伤是没有概念的,就像留守儿童不会觉得自己可怜,在他们心中爷爷奶奶或从小陪伴自己的人就是至亲,而对父母的概念就简单的是书本上的“父母”

最好的方法就是消除伤害来源、比如离婚、在孩子面前吵架、或者把孩子当成家庭不满的发泄对象。

真的想帮助一个孩子走出阴影,就多给他点真实的关怀(根据孩子的创伤原因对症下药,孩子的心理创伤容易被时间愈合,只要不反复对孩子造成同样伤害),如果是外人——不要整天嘴上重挂着可怜、同情,这会产生心理暗示,让孩子觉得自己可怜,产生人们都应该去帮助他,这样错误的思想。

帮助孩子强大起来,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内心强大,才能勇往直前,一劳永逸!

教孩子脸厚点,面子什么得都是浮云,其他得[_a***_]无关紧要得都不用在乎,人活一世,最不能要得就是一颗玻璃心,教导孩子学会面对,只有面对,才能重新走出来,才能战胜自我。

培养孩子强大得心理素质,万事不往心里放,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得家庭氛围,父母倾心相待,耐心陪伴。

让孩子多和心态好的人接触。近朱者赤,潜移默化中,还是就变成了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得人了,心态好得人任何事情都想得开!多和这样得得人接触孩子慢慢就打开了心扉!

多交朋友,接触到不同得人,经历不同的事,看得多感受的多,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放下了,尤其多交朋友就会外向很多,有了可以事事分享得伙伴就会收获双重得开心,忧愁亦减半!

告诉孩子没有什么过不去得坎,就看自己努不努力,只要自己愿意,那么就一定能够克服内心得阴影,接受各种快乐,从此不再悲伤!

1、父母放下焦虑,耐心陪伴。

父母首先疏解好内心,不必刻意回避创伤,也不必故意反复提起,甚至不需要刻意的更爱、更关注孩子,就像往常跟孩子自然相处,多点时间陪伴。

2、与孩子共情。

如果孩子有意愿表达,无论ta流露出什么情绪,家长一定不要指责,不要批判,也不要急于提意见。

而是坚定地告诉ta,我了解你的痛苦,了解你的感受,你受委屈了。

_

3、脱敏治疗。

等孩子情绪平复了,可以和他进行情景演练方式,让他回到创伤中,并在演练当中告诉他,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保护自己。

一遍遍的演练,会慢慢让孩子对创伤脱敏,而且也学习到了新的东西。

感谢邀请!

不知道你家具体是什么情况,就给你讲讲我家的例子吧。

我家孩子三岁半左右的时候,正是处于情感敏感期,老公平时工作很忙,很少陪孩子,孩子想找爸爸玩的时候,爸爸总是没空,孩子就一直觉得爸爸不爱她。

有段时间,我和老公吵的很凶。一开始还注意到避开孩子,后来随着战火越烧越烈,有时候就顾不上孩子还在看着我们了。一开始,孩子被我们的争吵吓得哇哇大哭,后来每次我们吵架就看见孩子躲在角落里,虽然不哭,但是一副很害怕的样子。

晚上睡觉的时候,一直睡的很安稳的孩子,在那段时间总是半夜惊醒,坐起来哇哇大哭,谁都不让碰。

我们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也及时叫停了争吵。就这个问题我们也使用了一些策略

再严重的问题都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再忙也不能忽视对孩子的陪伴,即使只是给孩子一个拥抱,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

父母做错了事情要及时向孩子道歉。

不吼孩子,遇到问题,蹲下身来和孩子好好交流。

这的确是一个令父母焦虑的问题。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免得大家谈“心理阴影”就色变。

个人从出生,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被滋养,一点点的长大,成为本来的那个样子。这很美好!

可现实中,原生家庭中的父母,不可能完美,不可能可以按照理论教养孩子,甚至父母自己也都有“心理阴影”,因为他们也是从一个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中成长的。

我们经常谈孩子的“安全感”,来看看安全感到底怎么来的。

当孩子在母亲肚子里时,他的安全感是100%,因为他能够获得他所有需求的满足,肚子不会饿,身体不会冷,温暖的***给了孩子所有的满足。

可从出生那刻起,所有的环境不一样了。

孩子会饿,可是妈妈没有 立刻、马上、第一时间把奶塞给我,天呐!!!为什么在这刻我没有得到满足??这时“安全感”就会出现裂纹,损伤了0.0001%;

孩子会怕,整个世界的明暗不一样了,声音不一样了,温度不一样了,天呐,我怕了,只能哭,可是妈妈没有立刻、马上、第一时间来拥抱我,安慰我,解决我的困扰,天呐!!!为什么在这刻我没有得到满足???这时“安全感”就会出现裂纹,损伤了0.0001%;

幼儿教育,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不能打骂孩子,打骂不能解决问题,相反还影响孩子的智商的发育和性格的形成,孩子只是成年人自己发泄了情绪的牺牲品。多以鼓励的方式,和以身作则(比如,自己看电视还要求孩子不看电视是失败的方式)

2,提前立规矩,规矩一视同仁,不能随便改,细致化哪个事是能做,哪些不能做,(比如,抢别人的玩具是不对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是值得表扬的)

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起点,也是奠定人生方向,一直以来都颇受关注和探讨。幼儿阶段其实是对新鲜事物接受度最广也是最快的时段,因为这个阶段孩子整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均未完全成型,所以也是家长必须予以引导和教育的重要时间节点。

那么,如果我们的孩子正处在幼儿阶段中,家长作为引导孩子的带头人,那么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养成良好的习惯

家庭教育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未来的生活中也许不需要孩子自己会烧饭洗衣,但是饭前便后洗手,自己收拾玩具等等这样的生活习惯会伴随他们一生,甚至会影响到今后他们的工作及人际生活,现在有些家长对于小孩子教育是所谓的提前学习或者神童模式教育。我们所提倡的幼儿教育其本意也并非是让3岁的孩子学习本该7岁学习的课程。可以说,在每个时间段,孩子们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目标知识层面的学习,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仍然应该以最为合适该年龄的习惯和性格培养才是教育的核心选择

其次,适度接受一点挫折教育。

幼儿尚处于对这个世界的启蒙和认知当中,他们除了需要进行学习之外,还需要进行摸索和体验。所以,并非是接收幼儿教育的时间越长对孩子来说就必定是越好。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是合理安排时间和强度,留出空余让孩子能够真正融入生活,体验这个世界,体验如何与人相处,现在的孩子在家里的时候,是属于中心点的,但是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能***都以我们的孩子作为中心点。所以,家长要时时提醒自己,让孩子学会受措,学会被忽视,学会替他人考虑。比如,不小心摔倒了,家长不要大惊小怪,冷静的对待他面对的困难。

陪伴才是教育最永恒的主题

独立学习是一门课程,一门技术,但不是幼儿教育的课程和技术。幼儿教育,还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在家长的多多陪伴下进行。毕竟一个充满爱的,有安全感的环境才是让孩子接受新思维,尝试新方法,真正了解和探索这个世界的有利前提,只有我们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孩子才会有爱自己和爱别人的能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重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重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