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马勒儿童心理学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分离个体化理论是什么?
  2. 分离个体化理论的重要性体现?
  3. 为什么小孩越叫她不要做的事越要做?

分离个体化理论什么

分离个体化指个体脱离原本所依赖的家庭而形成自己独立个性心理过程。分离个体化主要是在青春期开始,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有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完成分离、形成完整的个性而继续依附在父母家人之下。

***的分离个体化理论:四个阶段

马勒儿童心理学-马勒儿童发展心理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阶段: 0-2个月——自闭

第二阶段: 2-6个月——共生;

第三阶段: 6-24个月——分离-个体化;

马勒儿童心理学-马勒儿童发展心理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离个体化理论的重要性体现?

1.0-2个月是自闭期

2.2-6月是共生期

3.6个月-2岁是个体化分离时期

马勒儿童心理学-马勒儿童发展心理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个体化分离时期的第一个亚型:6-10个月-孵化期

5.个体化分离时期的第二个亚型:10-16个月-实践

6.个体化分离时期的第三个亚型:16-24个月-整合期

发展自我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儿科医生、客体心理学的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精神分析师——***。她最突出的贡献是讲清楚了传统精神分析没有太讲清楚的人出生后0—3岁的心理健康的规律和道理。

经典精神分析没有太多的关心 ***把分离个体化分为曾经***描述过一个这个时期有但是 斯皮策和***对精神分析的贡献不仅仅是在***学上。

为什么小孩越叫她不要做的事越要做?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经常听到爸爸妈妈们抱怨说

不让他玩儿手机,偏玩儿!

不让他吃零食,偏吃!

不让他追逐打闹,偏不!

……

孩子不服管,亲子关系不和谐,爸爸妈妈就着急。

为什么小孩越叫她不要做的事越要做呢?

01)爸爸妈妈的体贴关爱VS 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儿子五岁那年夏天,我给他买了一件橙色的半袖背心。儿子说什么也***,说那种颜色女孩子穿的,他才不要。当时一点儿心理准备也没有,新衣服就这么送人了。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再发生,以后给儿子买衣服的时候我都会先问问他的意见。有好多款式我觉得好,他都说“幼稚”,小家伙觉得自己长大了。儿子还喜欢有“蜘蛛侠”和“奥特曼”图案的衣服和鞋子。因为他觉得这样的衣服和鞋子穿上去很“帅”,是不是很有意思?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烦恼,发现越不叫孩子去做的事,他偏偏要去,仿佛在故意跟家长作对。其实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反而应该高兴,因为孩子在跟家长作对,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孩子成长标志

1、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

当孩子可以独立行动的时候,他们就开始逐渐脱离家长的怀抱,想要自己去进行探索。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更希望事情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在独立意识发展的阶段,孩子不喜欢家长去干涉他、打扰他,所以在有的时候他们会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家长越不让他做的事,他偏偏要做,这是在挑战家长的权威,也是在要回掌控自己生活的主动权。

不要觉得叛逆是青春期的专有名词,当孩子在两三岁左右的时候,进入第1个独立期,同时就伴随着叛逆的来临。叛逆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孩子的独立和成长。

2、孩子的年龄特点影响,他们会对动词更加敏感

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喜欢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探索,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

对于小孩子来讲,他们在听大人说话的时候会对动词更加敏感,比如,妈妈对孩子说,“你不要去动桌子上的水杯”,在孩子听来,被强调的部分是“去动桌子上的水杯”。

所以,他们会跟家长反着来,你越不叫他做的事情,反而是提醒他去做。

当家长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会跟家长作对的原因,跟孩子说话的过程当中,就能够更好的去引导孩子了。


“禁果效应”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父母越禁止的东西,孩子就越想尝试。

“禁果效应”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越想隐藏和掩盖的事物就越能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孩子会试图通过一切办法来得到。同时,“禁果效应”也说明了父母对孩子干涉得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越严重。

一、孩子的几个敏感期

孩子在两岁这个阶段,常常被我们称为“可怕的两岁”,而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时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阶段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的敏感期,秩序意识形成发展的敏感期以及物权意识形成发展的敏感期。

自我意识: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概念,并把自己当作是有别于别人的独立个体。

秩序意识:孩子认为自己有需求,通过父母能满足,孩子就把这种能满足自己需求的自身行为以及他人行为的模式当作一种秩序。

物权意识:孩子开始有了“我的”概念,当自己的需求或物质权益受到破坏时,就会出现情绪行为。

二、父母要正确认识孩子的这种行为

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再加上自我意识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孩子往往喜欢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所以提出一些父母认为不合理的需求是很正常的。父母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不要一味认为是孩子无理取闹,这样才能为正确引导孩子奠定情感基础。

三、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的这种行为

孩子的教育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切忌不要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孩子的认知能力是需要在父母的正确教育引导下,逐步提高的。所以教育引导孩子没有捷径可言,若是有,也一定是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耐心之上的。同时,父母教育引导孩子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更不要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的身上。

所以,父母只有在正确认识孩子这个行为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教育引导孩子。

这个就是好奇或者处于叛逆期,想引起家人对他的注意,我家儿子就那样,可能是有了二宝精力在他身上少了。

比如在哄二宝睡觉,她就在旁边,不让他大声说话,他就偏大声说话。气的我是打不得,又不敢大声吼他。

过多的不让孩子做这个或者那个的,说的次数多了,就会***孩子的好奇心,时间一长便在孩子心中形成无意识的想象。即使有的事情还没有来的及做,也要尝试着去做一次。人都是有好奇和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她越好奇,越想做,因为你的阻拦,更是增加了这份好奇心和吸引力。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阻止孩子不该做的事呢?

第一,我们在跟孩子说话或者讲规矩,尽量用肯定的话语,而不是带着否定的词语。比如:你不要说脏话 我们可以讲“要文明说话”,你不要说谎 我们可以讲“城市的孩子惹人爱”等等。

第二,父母需言行合一 ,当孩子具有自我意识以后,不仅会“听”父母怎么说,还会“看”父母怎么做。如果父母言行不一,就会让孩子感到困惑,使得对孩子的教育事倍功半。比如:有的妈妈希望孩子不要大吵大闹,但对孩子拼命喊着,“别哭了,烦死了,吵死了”孩子会想,为什么妈妈可以大吵大闹,却要求我不能,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应该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_a***_]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影响较大!教育孩子从自身做起!


有一本书叫正面管教,或许里面的内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小朋友交流,最好是清晰简单明了的和宝贝说需要他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说不许怎么做。

像你说的,越是强调不让做什么,越容易强化欲望去做那件反对的事。

比如红色小象,你越和自己强调不去想红色小象的样子,但越强调,就会不自觉的想的越多。

成人况且如此,小朋友思维简单,大脑还在发育,更是不知道怎么面对禁令,怎么面对怒吼,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只有大人清楚明白说了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他内心才有所依靠不至于那么恐慌。

其实,和另一半沟通也是如此,越是火气大越是说不要,对方越是抵触反着来,效果与期待背道而驰,亲密关系因此更加受伤。

试着去学非暴力沟通,情绪要爆发之前,先回想下到底自己看到的是什么,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期待是什么,然后再想想怎么说怎么做。

嗯,修炼的长路漫漫,要做到真的很难,一起加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