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寄宿儿童心理学-寄宿儿童心理问题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寄宿儿童心理学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寄宿儿童心理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新入初中(住宿制)的孩子在开学几个月左右出现厌学怎么办?
  2. 有没有哪本书,阅读后感觉整个人都升华了?求分享?
  3. 你怎么看孩子上“寄宿制”学校的问题?你赞同吗?
  4. 另类哪吒引教育反思:如何善待孤独的熊孩子?

新入初中(住宿制)的孩子开学几个月左右出现厌学怎么办?

这种情况,单看是个别的现象,背后却有着共同的因素

这个世界上除了少数的天才,大多数普普通通的人,都希望能生活的安逸一点,快乐一些

寄宿儿童心理学-寄宿儿童心理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孩子不愿意上学,就像成人不喜欢去上班一样,这种情绪广泛存在是应该被理解的,却不应该被纵容。

大人不上班,没饭吃,可能要饿上一阵子,终究为生活所迫班还是要上;孩子不肯上学,成绩不够好,会影响未来的人生,情况会更严重的。

新入初中不习惯,也是很正常的,特别是从来没有离开家的孩子,要在学校住宿,一个星期才能回一趟家,这是对人生的一次小小的考验。厌学哭闹都是正常的反应。

寄宿儿童心理学-寄宿儿童心理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家长首先要理解,之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理解之后要搞清楚,不知到底是哪些地方不适应,是学习上不适应,还是生活上不适应?还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不适应?

只有把问题考虑的全面,才能有好的解决方案

寄宿儿童心理学-寄宿儿童心理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是学习上不适应,多和老师交流,想方设法的调动一下学习兴趣,只要学习跟上了问题就容易解决。

如果是生活上不适应,如果不适应的状况比较严重,有条件可以考虑,暂时不住宿。

一、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要激发其学习动机。 学生本身是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动机被掩藏、压抑了。对这类学生可以做些认知方面的调节,如学习用其感兴趣的科目引发对其他科目学习的动力。及学习本身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以便将来踏上社会后,能够较快、较好的适应社会,在社会中生存。 二、感觉学业负担过重的学生,要疏解其压力。 要尽量舒缓其压力,客观地认识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三、对依赖心强的学生,要激发其责任感。 对于这类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反思,让其体会到做人首先要自立,在理解自己要为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负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行为上的训练,帮助其确立目标,并且制定计划,督促其执行***,为自己的目标顽强拼搏。 四、对于自卑和学习失败体验较多的学生,要激发其自信心。 在激发其正向思维,看到自己缺点的同时,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每个同学的兴趣、知识、能力是有所不同的,但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发展自我,每个人都会取得成功,没必要因为自己某方面能力的欠缺而小看自己。关键是结合自己的情况,确立适合自己个性缺点的目标,不必钻牛角尖,关键要客观地评价自己。 五、对人际关系差的学生,要多与同学交往。 在交往过程中,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问题,学生则会明白自己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学会与人沟通,与人交往。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到了一个新环境,周围的同学都变了,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像从前了。这时候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一切从头开始。要从头开始建立人际关系 这是所有的同学都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最容易让学生感觉不自信的因素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人是社会型动物,人有被需要和肯定的需求。如果一个人不能得到其所在的群体的认可,他就会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学校就是学生所在的群体。一个学生如果在学校没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他就会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会让他变得越来越自卑,发展到极限就是退学。 怎么能交到好朋友。办法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则是真诚,最简单的做法是乐于助人。凡是在班级人缘好的孩子几乎都是自信满满的。

有没有哪本书,阅读后感觉整个人都升华了?求分享

强烈推荐《王阳明心学》,当代新儒家杜维明说: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对比其它国学典籍,我觉得阳明心学更通俗易懂,看完给人一种顿悟的感觉。目前国内很多知名企业家都在学习阳明心学,他们自发成立了致良知四合院,以便学以致用。阳明心学中悟到一点,就可以受益终生。

一本是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以另外一种视角通俗易懂的全篇详解了论语。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明代居士袁黄教诲儿子的四篇文章,依次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这本书被称为中国历史第一善书和东方[_a***_]奇书。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一的暑假,那年我正好十八岁,先是很虔诚的看了李晓旭投资拍摄电影《了凡四训》,电影中阐述的道理是我第一次完整的接触,如饮甘露,内心欢喜,我开始对世界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开始觉得未来不再迷茫,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也更加深入。然后又看了原书,这一次的感觉更加强烈,如醍醐灌顶,终于明白善心善举可以改变命运!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改变自己要由内心做起,内圣而后外王,一心向外弛求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读完书本之后,我又恭恭敬敬的将书抄了一遍,每一次抄之前,我都会把手洗的干干净净,就像面对圣贤一样。

《了凡四训》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的内心因此得到升华,书中的道理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不愧为智慧经典。


我去年看的一本书叫《刻意练习》,让我觉得原来每个人通过刻意练习都会变得非常优秀。

那时候我看这本书是5月份!当时想用刻意练习中是学习到的知识减肥。没想到效果非常好!当月就瘦了15斤。

刻意练习让我觉得虽然自己是普通平凡的人,但是通过刻意练习的努力,自己也会有希望变得更好。

这是一本很实在落地的书籍,它里面提到四个关键条件。

1.明确目标

2.要有专注的练习状态

3.要有反馈机制

4.走出舒适区


疫情仍在全世界蔓延、“4.23”国际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无人车来也】觉得回答这个问题很有意义!

我觉得,哲学家周国平的《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本书,阅读之后感觉整个人都升华了!分享如下:

经历这次疫情,我们每个人都深刻地感受到:

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

疫情之后,许多人在思考:仅有一次的人生到底应该怎么度过?

周国平的《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说,每个个体尊重生命本来的样子,当好自然之子。

当面对自然、爱、信仰、逆境、孤独、死亡、变故等人生大命题的时候,人应当保持在什么心理状态,是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

阅读《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能为在繁杂的世界里找不到头绪的你,建立强大的灵魂世界。

***著作。我生在建国初,长在红旗下,***思想哺育我成长,给我方向,给我希望,给我信念,给我智慧,给我力量,让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党员。幸福感恩***,***思想永放光芒!

你怎么看孩子上“寄宿制”学校的问题?你赞同吗?

你怎么看孩子上“寄宿制”学校的问题?你赞同吗?

我不赞成学生上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当孩子很小的时候。

寄宿制学校存在父母不可预测的问题。

我是到高中的时候才开始住校,那时候一个宿舍8个人,8个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性格也不一样。在宿舍一起生活,各自习惯不相同。有个爱好运动的,晚上开始睡觉了,他开始做运动了,做运动不反对,关键他的运动量太大,要做500个俯卧撑,1000个仰卧起坐,持续一个多小时。还有爱说话的,熄灯后一个小时了还在说,结果就是经常白天头晕瞌睡。

伙食就更别提了,稀饭比清的像水一样,馒头硬的能打死一头牛,菜咸的要死。

睡不好、吃不好,这都还是可以忍受的。最害怕的就是社会的闲散人员到宿舍,威胁要钱。那时年纪小,可害怕了。

如果考虑寄宿,那么孩子得有一定的自理能力。

媳妇的同事离婚了,带着一儿一女生活,同事白天上班,无法照料两个孩子,于是将大一点的儿子送到了寄宿学校,小女儿由姥姥看管。

男孩刚一年级就被送到了寄宿学校,妈妈一周才能见孩子一次,每次见到孩子都特别心酸,看见孩子脏兮兮的、瘦瘦的样子,总会自己偷偷抹眼泪。关键是孩子越来越和她生分了,这是让她最最痛心的。

岁数越小的孩子,自理能力越差,同时心智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和家长产生隔阂。

孩子高中以前,如果能不上寄宿学校,就尽量不要上,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陪伴

孩子如果年龄还小(初中之前),建议还是走读回家,这个年龄段小孩很多习惯还在建立养成,住校受同学、老师影响多,不稳定因素多,而且与家长接触时间少,感受家庭感情少,不利于孩子性格发展。

孩子初中以后,如果条件不允许走读,可以尝试留校,适当培养独立能力,但是不论孩子多大,在步入社会前,长期离家,都容易受到周围人和事的影响,所以如果孩子寄宿学校,一定要做好联系沟通。

义务教育段孩子年龄小,上寄宿制学校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虽然对锻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但孩子从小便要凡事靠自己,很多面临的问题得不到家长的指导,又无法求助他们,孤立无助,感受不到家人的关心和爱。这样容易造成性格孤僻冷漠,心理上出现问题。

其次,孩子能依赖父母并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就是义务教育段,这个时段孩子愿意父母陪伴也愿意陪着父母。到了高中大学,孩子便不再黏着父母,而是喜欢跟同学在一起,即使在家也是待在自己房里,很少跟父母交流相处。

孩子都是越长大离父母越远。如果错过了跟孩子建立亲子关系,让孩子体会亲人关爱的时段,没有陪伴孩子成长,也不能点滴浸润正确的三观,帮孩子完善人格,教会孩子为人处世,就再也回不去了。

父母子女一场,唯独孩子年幼时最依赖父母,也最需要父母的关爱。那个时候慢慢建立的感情,是孩子永生难忘的。彼此的缘分,也是那个时候最浓。之后,便如相交后的两条线,很难再汇合了。即使孩子长大后偶尔和父母在一起,也难以回到从前那么亲密无间了。

因此,一定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那个时候孩子天真烂漫,对父母依赖敬畏,父母也正值青春年华,彼此陪伴给予。等到孩子大了,父母也就老了。所以,为人父母别烦带孩子,好好享受那段美好而又值得回忆的时光吧!

小学寄宿,我反对,因为孩子太小了,如果五六年纪还好,一二年级的话,怎么照顾自己都还没学会,就要学会处理寄宿中和同伴的关系了,太残忍了!初中的话,如果没有条件走读了,还可以考虑寄宿学校!

现在稍微重视教育的家长,都知道孩子要自己带,不能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不管不问。而且不光是带在身边就行,还要多交流、多陪伴才是正确的做法,而这样做的深层次原因,是常期的陪伴、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不但可以增加父母跟孩子的情感,而且可以给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让孩子心理安全感更强。而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刚上小学就去寄宿学校,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周才回家一次,对其身心发展极为不利。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大部分孩子的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12岁之前是心理塑造的关键期,过了这个时期再送孩子去寄宿学校应该更合适。


另类哪吒引教育反思:如何善待孤独的熊孩子?

《哪吒之魔童降世》出乎意料地成为这个暑***最燃最爆的影片,映期不到半程就已经远远超越之前所有动画影片的票房成绩。

家庭教育的角度,这部影片也引发了另类的教育反思:如何善待像哪吒这样的特殊孩子。

与影片的设定不同,生活中没有哪个孩子是“魔丸”投胎附体,但是生活中有些孩子与众不同,就宛如“魔丸”投胎附体,这样的儿童可以被称为特殊儿童。所谓“特殊”,也就是区别于大多数普通儿童。

作为父母应该要知道的一个常识是,一次怀孕生出怎样的孩子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人类基因的多元化使任何一对父母都可能生育出各种不同的孩子,大概率是普通的孩子,但是必然也有一定的概率,哪怕是小概率生出特殊的孩子。问题是,对于生育出特殊儿童的父母来说,就不是一个“概率”问题,而是如何对待以及养育的问题。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小哪吒,这个故事今年又一次搬上银屏,引起很大的轰动。引起轰动的不仅因为票房突破十亿大关,更多的是对家长教育孩子提出了更多反思。

如何善待孤独的熊孩子?我认为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孩子需要陪伴。而很多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将孩子给爷爷奶奶带,这样就缺少了最起码的陪伴。孩子三岁前必须要在父母身边长大,否则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

孩子还需要高质量的陪伴。也就是说,孩子需要父母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的陪伴,还要有交流和关注。例如,父母一直陪着孩子,却不关注孩子的需求,只顾自己玩手机,这就不是高质量陪伴。高质量的陪伴要与孩子有情感上的交流和关注,对孩子的要求有回应。这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熊孩子的作,其实就是在寻求外界认可的过程,特别是在寻求父母的认可。因此,作为父母不要总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而是要看到自己的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认可孩子。让孩子坚信:我是父母心中最好的孩子。

现在很多家长是不相信孩子的,即使孩子相信自己,也会让父母用贬低孩子的语言浇灭孩子心中自信的小火苗。

只有父母对孩子不离不弃,孩子对自己才会满怀希望。哪吒也是个熊孩子,但是他的父母始终坚持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从未放弃。

很多家长喜欢挑出自己孩子的毛病,然后经常强化一些这个品种。例如,你看我就知道你懒惰吧!你就是这么笨!这样的话家长说的太多了!

建议家长如果喜欢贴标签,就贴一些正向的标签。例如,我就知道我的孩子是一个勤快的人!我就知道我的孩子学习很努力!

电影《哪吒》热映,引发许多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对于孤独的熊孩子,我们该如何关爱他们呢?

其实,人类的本质就是孤独的,但放在孩子身上,“孤独”又让人感觉到残忍,因为孩子是脆弱的,他还不够强大,还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被内心的孤独感所侵蚀。

所有孤独的熊孩子,一定在生命早期,被父母忽略了很长时间,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这点在许多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得很明显。父母为了生存,将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扔给老人。很久才回一次家,回家了也不知道和孩子交流些什么,和孩子之间没有那种天然的亲密感,只是买点吃的穿的。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情感上的需要。但是从父母离家的那一刻,与父母之间心的联结就断掉了。父母无法触摸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也不知道怎样才能与父母亲近。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孩子,在情感上比一般孩子更为冷漠,而且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敏感易怒。有的孩子还极富攻击性。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注与关爱。

首先,是尽可能留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长大。

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陪伴孩子一起学习,像朋友一样一起谈心。

第二、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三,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通过熊孩子的行为,了解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理解他的感受和行为,并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

第四,不给孩子贴标签,用智慧的眼光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正面鼓励孩子。好孩子往往都是夸出来的。作为成年人也喜欢听好听的话,用在孩子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五,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比如说阅读、音乐绘画或者运动等。阅读可以明事理,音乐和绘画有助于调节不良的情绪,运动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当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并专注于它,会驱散内心的孤独感。而且通过不断练习,将兴趣爱好变成他的一技之长时,还增加了孩子内心的自信。孩子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熊”,去破坏规则,影响他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寄宿儿童心理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寄宿儿童心理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