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依恋心理-儿童心理学依恋的概念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依恋心理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依恋心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儿童依恋的阶段类型以及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依恋?
  2. 依恋儿童心理发展名词解释?
  3. 为什么孩子会特别依恋父母呢?

儿童依恋的阶段类型以及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依恋?

孩子出生三个月之前都是无差别的反应阶段,这时候的孩子,不能够准确的分辨他人,所以对于身边人他们都有着同样的依赖。而3到6个月的时候,孩子的大脑会进一步发育,他们也就会进入到有差别的赎回反映阶段,这时候的孩子已经能够区分父母和陌生人了,但是他们并不怯生。

更进一步的,6个月之后,2岁之前,孩子就会进入特殊情感联结阶段,这时候的孩子会表现出强烈的怯生心理,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会非常生气。而2岁之后,孩子到了目标调整伙伴关系阶段,他们也就能够重新认识陌生人,建立和他人的关系。因此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也会减弱。

儿童心理学依恋心理-儿童心理学依恋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些成年人之所以孤僻冷漠,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在儿童时期,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特别是在孩子依恋期,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冷淡,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那么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如何在依恋期给孩子进行心理滋养呢?

1.安慰和理解孩子

儿童心理学依恋心理-儿童心理学依恋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儿童依恋的发展

(1)前依恋阶段(出生至6周内)。孩子尚未对母亲表现出依恋,并不介意被陌生人抱起。

(2)产生依恋阶段(6周至8个月)。孩子期望照料者对他们的信号能积极回应,但仍旧不会介意和父母分开。

儿童心理学依恋心理-儿童心理学依恋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明确的依恋阶段(8个月至2岁)。当所依靠的成年人离开时,孩子会表现出离别焦虑。孩子还会以母亲为安全保障,在新环境中探寻、冒险,然后又回来寻求情绪庇护。

(4)互惠关系的形成(18个月至2岁)。随着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孩子已经明白父母离开和回来的原因,会同父母协商,离别焦虑降低。

——依恋的类型

(1)安全的依恋。这些孩子把父母看做安全保障。当和父母分开时,他们有的会哭,有的不哭;当父母回来时,他们积极渴望交流,马上停止哭泣。

(2)回避的依恋。父母在场时这些孩子并无反应,父母离开时也不难过。重见父母时他们回避父母或不及时打招呼。父母把他们抱起来,他们也不抱住父母。

(3)反抗型依恋。分开前这些孩子亲近父母,但不愿探索。重见时,他们表现互愤怒、抵抗行为,有时推推打打。很多孩子被抱起后依旧哭闹,很难安慰。

(4)混乱/絮乱的依恋。这种类型的孩子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重逢时,孩子表现出一系列混乱、矛盾的行为。如父母抱起他时,他还看着别的地方,或对父母的出现毫无表情,或者很沮丧。很多这样的孩子面部表情茫然,交流絮乱。有一些在平静后突然哭起来或表情非常古怪,动作冷冰冰的。

依恋儿童心理发展名词解释?

依恋儿童心理发展解释: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地、充满深情的感情连结。它对于激发父母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依恋对幼儿社会性适应与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是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重要研究课题。如何选择给儿童正确的依恋模式,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意义。

什么孩子会特别依恋父母呢?

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恋表现为“缠人”,不愿独处。其原因大致如下:

1、性格弱点造成这类孩子对家长有依赖心理,缺少自信心,独立性。

2、家庭影响。有些家庭,父母经常发生口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害怕失去父母(特别是母亲),因而总爱“缠人”。

3、父母教育观点、态度不一致,一方教育,一方袒护,容易形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认为反正有人袒护,总爱缠着袒护自己的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依恋心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依恋心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