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男生心理儿童心理学-男生心理儿童心理学书籍推荐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男生心理儿童心理学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男生心理儿童心理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都有哪些?
  2. 在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都有哪些?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都有哪些?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心里是一张白纸。

男生心理儿童心理学-男生心理儿童心理学书籍推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天性格的养成完全取决于他所生活环境

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亲戚朋友幼儿园老师同学小孩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完全依赖于这样的环境。这个环境好,孩子成长的就健康,这个环境不好,孩子从长得就不健康。

男生心理儿童心理学-男生心理儿童心理学书籍推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心理发展历程:

【好奇】↣【试探】↣【收到反馈】↣【再试探】↣【再收到反馈】↣……↣【形成心理认知】

孩子形成了心理认知是非理性的,非逻辑性的,是记忆性的!

男生心理儿童心理学-男生心理儿童心理学书籍推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

孩子尝试着让妈妈抱一抱,如果妈妈拒绝一次两次三次。这孩子心里就会形成一种认知,妈妈不抱我或妈妈不爱我!

随着宝宝的出生,他的成长发育简直让父母操碎了心,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育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很多父母斗想去了解,也了解过。那么,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特征有哪些?

1、不平衡性。宝宝从出生到成熟,不总是匀速发展,发展速度、发展起止时间、到达成熟时期的时间不同,总体来看,儿童整个身心发展呈波浪形推进,出现两个加速期,一个是幼儿期,一个是青春发育期。

2、方向性和序列性。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心理发展中的方向性和序列性既不可逆转也不可逾越。

3、差异性。每个宝宝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领域、心理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有差别。

4、连续性和阶段性。整个心理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依赖于前一阶段的基础,且后一阶段包含了前一阶段的因素,又为下一阶段做准备

育儿专家特别指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呈螺旋式上升的成长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宝宝成长过程中,我们父母要做好陪伴引导,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感谢邀请。

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这个阶段婴儿主要依靠自己的动作去感知这个世界,建立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比如在0-1岁期间,我们发现婴儿都很喜欢用嘴巴咬各种东西,无论那是不是能吃的,这是婴儿在用嘴巴感知这个世界。很多家长会觉得那东西多脏啊,不能吃,认为地阻断这个“嘴巴探索”的过程,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在这个阶段未完成的事项会在今后成长的其他阶段表现出来,家长可以把婴儿能接触到的东西卫生清理干净,保证环境安全,尽情让孩子去探索就可以。那么1岁以后呢会开始走路,用手去接触感知环境,无论是什么东西都很喜欢摸一摸,看一看;

2、前思维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可以将感知运动内化为表象,利用心理符号进行思维;通过语言想象模仿方式去发展自己的思维,比如我们发现2岁以后的

宝宝语言能力迅速发展,而且很会模仿,模仿事物的速度非常快,这个阶段的小孩子们喜欢玩过家家,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去建构自己的世界,去认知这个世界的规则。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仍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还没有恒常性的概念,比如说东西拿开了,他会觉得消失了没有了,而不会觉得这个东西仍然在;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一些因果关系的逻辑,会抽象推理,但是这个依然建立在具体的事物上,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对事物有了恒常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能够区分现实性和可能性。会在闹钟想象一件事的计划以及实现的可能性。基于理想与现实,不断地去修正自己的***,开始适应成人社会的规则。

最后,我有一位老师曾跟我说过一句话,养育孩子最悲哀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却要拿着教科书去养育他。

我们可以参考,但是别忘了最重要的那个因素是眼前活生生的那个人


说起少年儿童,我家有二个。

孙——李刚凯,六岁;孙女——李佳欣,二岁。

孙儿,就读本小区的皇庭尚品幼儿园,大班

喜欢带幼儿园的同学,到家中玩耍;喜欢到本小区的33、32、29栋的同学家玩耍;喜欢买儿童玩具,只要爱不释手的,不买不行,不买就吵就嚷;喜欢看少儿频道,如光头强、大雄、二雄,还有喜羊羊,不喜欢看电视剧、新闻、广告;喜欢零食,如糖果、副食品、牛奶之类。

然而,怕辣,怕烫,怕老师骂,怕[_a***_]妈妈奶奶打。

作业吗?如果爸爸妈妈奶奶,不要求不嘱咐,就不会主动去做作业;如果爸爸妈妈奶奶,要求做叮咐做,100%会看图识字,和完成作业。

早晨,到幼儿园上学,爸爸妈妈奶奶如果不去送,也不会主动去幼儿园;如果爸爸妈妈奶奶要送他去上学,听话,乖乖的背着书包走。

孙女呢?近几个月来,看见哥哥脱衣衫,说热,自己马上跟着脱衣衫,也说热;看见哥哥拿牛奶喝,嚷着也要喝牛奶;喜欢看少儿频道,如光头强,大雄,二雄,和喜羊羊之类,如果变频道,就吵吵嚷嚷。

***如哥哥放学回家,马上不粘爸爸妈妈,和奶奶了,立即跟着哥哥玩耍,或看少儿频道,学着喜羊羊唱歌,跟着喜羊羊跳舞。

爸爸妈妈奶奶教她什么,孙女会什么话。譬如看见爷爷叫“爷爷”,与爷爷挥手再见;看见哥哥叫“哥哥”,与哥哥挥挥手;看见奶奶拿着扫把扫地,孙女抢着扫,等等。

心理学上是把少年和儿童分开说的,3到六七岁为幼儿期,六七岁到十二三岁为童年期。

幼儿期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的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初步发展。探索精神和求知欲高涨,好奇心强,他们经常不厌其烦的向成人提出各种问题,2到3岁,提问以是什么为主,4到5岁以后就变成为什么为主。幼儿想象力丰富。创造想象具有新颖性,神奇性,超越性,幼儿的创造想象指向未来。

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认同的对象,主要是具有较高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能力,聪明健壮,漂亮的人。

3到4岁幼儿会进入第一逆反期。逆反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幼儿逆反主要是要求活动自主,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学习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学会学习是小学儿童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童年期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到10岁。4到7岁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主要表现为认知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站在自己的角度认知世界。八岁左右儿童脱自我中心化,是认知发展机制的转换期。

儿童自我意识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为重要。同伴的交往,对儿童具有重要意义,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诉求。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孩子的心理健康对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怎么才能关注到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家长和教育者都该思考的问题。从我接触到一些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认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要从小抓起,一般情况3-6周岁的心理成长对孩子以后有深远的影响

第一:教会让孩子学会调节情绪的能力

家长学会稳定情绪,以身作则。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的表现愤怒、暴躁等负面消极的情绪。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3-6周岁的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孩子在过于负面的情绪中成长,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旦养成这样的情绪很难纠正。暴躁、愤怒是很多家长对现实的一些事物无能为力找到的出口,孩子过多的解除就也很容易陷入其中,被情绪所操控!如果你暂时还没有找到应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办法,你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从自身做起,当孩子的一面“镜子”。

第二:让孩子对世界保持好奇

孩子求知欲,对世界万物的好奇是从小培养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对任何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应该耐心的指导,而不是嫌麻烦

我碰到过这样一个家长,孩子小时候相对好动,那时候孩子对很多事物的好奇程度很大,家长工作相对较忙,上班回到家,碰到孩子问这个为什么,那个为什么,一直感到很厌烦。把一个手机扔给孩子让孩子去看动画片,玩手机小游戏。孩子大了以后对事物的好奇全部在手机游戏和动漫上,对其他的任何事物提不起精神。家长为了让孩子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不让孩子碰手机,碰电视,碰电脑。孩子很郁闷,有一次孩子跟我沟通的时候,孩子恶***的说,当初他们把我扔给手机,现在又让我完全脱离手机,魏老师你觉得有可能吗?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做亲子游戏,不能把孩子的好奇心局限起来,大自然的美妙,永远大于电子产品。每周抽时间,带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孩子对自然对万物充满好奇。

第三:学会交往,学会分享

1.对于孩子全身心接纳。父母试想一下,如果自己的孩子生下来有缺陷,或者甘于平庸不求上进,你是否仍然还爱他(她)呢?很多人会觉得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呢?虎毒不食子啊。其实还真就有,当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设想的轨道走的时候,有些父母是会升起嫌弃心的。

有个案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朋友夫妻俩都是高知,她们女儿也特别优秀,但他们对于女儿的优秀并未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两个人非常忙,孩子从小送给乡下奶奶带,正是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奶奶造就了孩子出众的心智。从小不管孩子做什么,奶奶都非常支持,做的事情在大人眼里就是做不好的那种,但是奶奶每次都是孩子的迷妹,对于孩子做的事情高度欣赏,孩子的进步一次比一次明显,因为她知道自己是被充分接纳的,孩子感受到世界的善意,更愿意去尝试,也更容易建立起连接,直到上初中,孩子才回到父母身边。

2.帮助孩子建立内在评价体系。内在评价体系可以让孩子建立自循环的自信心,基本是稳定的、恒定的,不易坍塌。这样孩子不会刻意去迎合周围人对他(她)的看法而进行伪装,也不会因为周围人的看法而担忧甚至马上改变自己。比如不要夸赞孩子长得漂亮(长得漂亮那是父母的遗传),而要夸赞孩子做事情漂亮;不要直接夸赞孩子懂礼貌,说你好懂礼貌哦;而要告知你对孩子的感受,说妈妈觉得你今天好像个小绅士噢,让人崇拜。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充分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当成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是独立个体,在精神层面上和父母是平权的,凡事多和孩子商量,让他们体验到被重视被尊重。被尊重的人不会乱来,不会变成脱缰野马。

90%以上的孩子最后都会是平庸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他们能快乐过一生。父母能有这个心态,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对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建立还是会有帮助。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坠入凡间的精灵,他们在天上选好了父母,愿来到这个世界被善待![飞吻][飞吻][飞吻]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先让自己拥有健康的心理,你没有办法给到孩子你没有的。

那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家长的自我成长,这个是家庭教育的关键,为什么?当你无法做情绪的主人,你会让家庭替你的情绪负责;当你内在有很多创伤坑洞的时候,你会向外抓取来填补;当你都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你会迷失自己,亦或行尸走肉……父母的自己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循进进的过程,关键走在道上就不用怕路远。

2⃣父母要学习孩子各个年龄段的成长规律,否则你很难理解孩子的一些言行举止,你会用成人的视角看孩子。比如,孩子2岁左右开始有了自我,这是我的,不要分享,如果家长碍于自己的面子形象,强迫孩子分享,或给孩子贴上自私的便签。我们把很多阶段的正常现象看成了不正常,贴个标签“问题孩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底是孩子不正常有问题?还是家长不正常有问题?

3⃣懂得如何滋养孩子的心灵。都说爱是一切的答案,那给孩子爱就行了呗,道理没错,问题做不到或效果不尽如人意。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不会爱是伤害。我们往往打着爱的名义让孩子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看了囧妈里就有这段对话。

滋养不是以自己的标准,而是以对方能接受的为标准,你觉得是为他好,但是他感受到是伤害,这种情况很多。那怎么办呢?

先学会倾听,先了解你的孩子,你才有可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才有可能滋养到孩子。

8年的教育工作,我发现,真正能经营好亲子关系,给到孩子力量和滋养的大部分家长,都是从开始不会教育陷入痛苦,四处找寻“良药”,最终走上自我成长,让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去改善家庭关系,家庭幸福。如果只是一味的寻求搞定孩子的秘方,自己不成长的话,你会很失望的。

祝福每位家长,自我成长,从心而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男生心理儿童心理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男生心理儿童心理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