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儿童心理学依恋-儿童心理学依恋的概念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儿童心理学依恋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儿童心理学依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依恋型儿童特征?
  2. 什么是反抗型亲子依恋?
  3. 孩子对母亲形成的依恋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依恋型儿童特征?

依恋是孩子与特定个体之间(最稳定的抚养人,一般指父母)形成的正性情绪联结。法国心理学家瓦隆指出,孩子对大人的依恋对于他们自身的心理发展是必需的。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依恋的形成。

根据宝宝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将宝宝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和混乱型四种依恋类型

儿童儿童心理学依恋-儿童心理学依恋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什么是反抗型亲子依恋?

反抗型的亲子依恋,就是说亲子感情特别紧张,父母和孩子之间是相互抗拒的关系。无论父母对孩子说了什么,孩子第一时间是表示拒绝的。因为孩子的拒绝,可能会和父母发生冲突和一些不开心的事情。

但是这并不是孩子的本意,孩子本身是特别渴望被爱,被关心,我就是特别依恋自己父母的存在。

反抗型依恋(resistant attachment)一译“矛盾型依恋”,亦称“C型依恋”。是指婴儿依恋的一种。约10%的婴儿属于此类。属不安全依恋。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思1***8年根据陌生情境测验提出。

儿童儿童心理学依恋-儿童心理学依恋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类婴儿对母亲将要离开时显得很警惕,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安全探究的基地。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

孩子对母亲形成的依恋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焦虑一反抗型依恋。

1、安全依恋的幼儿当母亲在场的时候急于探索游戏室。但母亲离去时表现出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幼儿会主动发起与母亲的互动,寻求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很快从不安中平静下来,接着开始探索行为。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警觉与怕生,但有时也能试图接近并向陌生人表示友好。

儿童儿童心理学依恋-儿童心理学依恋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的幼儿和母亲进入游戏室后立即开始玩耍,没有注意或很少注意到母亲的离去,在母亲离去后仍能继续玩耍。母亲回来时,表现出对母亲的回避行为,不注视母亲,而是寻找玩具。对待陌生人甚至比对待母亲的回避还少一些。

3、焦虑一反抗型不安全依恋的幼儿一进入游戏室就表现出“痛苦”,对新奇环境相对没有兴趣。整个过程都担心着母亲的去向,母亲离开后十分沮丧,母亲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即寻求接触与接触抗拒,不容易平静下来,整个过程都表现出不安和痛苦。对陌生人不主动接近,社会适应上表现消极。扩展资料继Bowlby提出依恋理论之后,以美国心理学家MaryAinsworth为代表,依恋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精心的家庭实验观察,Anisworth(1***5)等人发明了著名的陌生情境测验法来测量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通过对多个样本的分析,探讨了影响母子依恋质量的因素,并根据陌生情境下幼儿与母亲分离与重聚时以及陌生人在场时的表现,将幼儿的依恋类型划分为典型的三类:安全型依恋、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焦虑一反抗型依恋。安全依恋的幼儿当母亲在场的时候急于探索游戏室。但母亲离去时表现出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幼儿会主动发起与母亲的互动,寻求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很快从不安中平静下来,接着开始探索行为。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警觉与怕生,但有时也能试图接近并向陌生人表示友好。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的幼儿和母亲进入游戏室后立即开始玩耍,没有注意或很少注意到母亲的离去,在母亲离去后仍能继续玩耍。母亲回来时,表现出对母亲的回避行为,不注视母亲,而是寻找玩具。对待陌生人甚至比对待母亲的回避还少一些。焦虑一反抗型不安全依恋的幼儿一进入游戏室就表现出“痛苦”,对新奇环境相对没有兴趣。整个过程都担心着母亲的去向,母亲离开后十分沮丧,母亲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即寻求接触与接触抗拒,不容易平静下来,整个过程都表现出不安和痛苦。对陌生人不主动接近,社会适应上表现消极。参考资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儿童心理学依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儿童心理学依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