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老人心理学-老年人心理学理论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老人心理学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老人心理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从人格的角度出发你如何理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
  2. 护理学(在读)和心理学,该怎么选择?求问(我是一个农村普通家庭)?

人格的角度出发你如何理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

这个说法好像流传甚广,至少在答主的老家就流传着类似的俗语“从小看大,仨生儿(三岁的意思)到老”至于为什么 这样的俗语会传播如此深广,我的看法是这可能个人性格特征也就是人格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一门专科的学问,就是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认为,性格特征具有稳定性,从人小时候开始就具有的某种特质的性格特点,大体分为四种分别是粘液质、胆汁质、多血质和抑郁质。

儿童心理学老人心理学-老年人心理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胆汁质:情绪兴奋性高、易冲动;性格直率、抑制力差;精力旺盛,但情绪急躁办事简单。

2、黏液质:不易激动,外部表情不易变化,情绪稳定,注意力不易转移,善于忍耐。3、抑郁型 :情绪兴奋性低、稳定;对针界的***反应慢而不灵活;耐性高;办事刻板但稳妥,善于察言观色。

4、多血质 :适宜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售货员、服务业、咨询、导游业、外交、管理、公关、驾驶员、医生、律师、运动员、冒险家和***。

儿童心理学老人心理学-老年人心理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四种性格特质并无优劣之分,都能成长我各自领域的有贡献的正常人,而俗语所讲的“三岁看大,七岁到老”其实正是说明这种性格特质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点,只要不是在成长起出现大的生活***或意外***,一般都会保持这种自幼儿和童年时代所显露出来的 性格特质,而人们要做的就是在这段时期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让孩子 的身心得健康发展和成长,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 在《发展心理学》中,把3-6岁界定为【幼儿期】。7-12岁界定为【儿童期】。这两个时期是人的生长发育快速期,是对一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都非常重要的阶段。"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提到3⃣️岁和7⃣️岁这两个时间节点,正好是心理学的幼儿期和儿童期的起始年龄
  • 幼儿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思维认知能力显著提高,抽象逻辑初步发展,自我意识性别意识开始形成。这个时期是人心理成长的"第一反抗期",这个时候的孩子经常要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父母如果不合他的意愿,往往说"不!"或者哭闹来反抗。其实这是正常现象研究表明:经过适当反抗期的幼儿长大以后的自主性比较强,那些反抗期不完全的幼儿长大后有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倾向。这一点正合乎所谓"三岁看大"。
  • 儿童期的生理心理发展又有了一个极大的提升。思维能力有了一个质变的飞跃,概括归纳推理等能力逐步形成。自我评价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亲情 友谊等社会意识开始成熟,个人的思维方式与品行习惯也开始趋于明确和稳定,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阶段。"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来看待每个成年人的人格特征和结构,都能看到他幼儿期童年期的影子。所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还是比较符合心理学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认为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看出他今后的一辈子,心理学也非常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深远影响

儿童心理学老人心理学-老年人心理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年人最好和最坏的品质恰是儿时心灵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残余。无论如何,不管意识与否,这些品质是神秘的、统治我们最重要行为和个人命运的灵魂。

心理学非常重视一个人5岁之前的经历,这段早期人生经历对人的一辈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从小就常听老人说。它是一种“因果”关系。

其核心内容是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在对子女的言传身教过程中,着重培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是孩子日后立足社会的根基。

这使我想起小时读书常念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现在看来是无限正确。

四有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有理想指从小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先天之优而,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道德指以孝为先、与人为善、克已复礼、疾恶如仇,行得端走得正。

有文化指博览群书晓通古今,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勇攀知识高峰。活到老学到老。

有纪律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养成守时诚信的规范,守住自己的底线,不任意放纵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律习惯。

如果孩子从小品行不端、目无尊长、心无善念,家长对其放任溺爱。长大后又不能好好学习历练。即使暂时小有成就也不会长远,因为其劣根性随时都可能自毁前程。


中国人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其道理的。一般而言,我们的人格在童年期就基本形成了。童年的经历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态度以及我们的行为模式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儿时的主要养育者是父母,因此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和母亲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人格。

比如说,一个在幼年没有得到母亲很好的照料的孩子,他对外界的信任感就会产生危机,他会觉得自己是被忽视的、不被爱的,进而影响到自尊的形成。为了追求平等和重视,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竞争超越他人来寻求一种优越感,以便获得自尊,且成年后这种生活模式会延续下去。当然,对于缺爱的孩子而言,他也可能因为从小感受到被忽视,而更加自卑、退缩、不愿与人合作,甚至表现出自我放弃。

忽略可能导致一个孩子认知行为出现偏差,溺爱同样如此。不加以任何约束长大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形成“老子天下最大”的认知,当有一天离开父母,遇见挫折又无法应对时,他们就可能产生强烈的不适感、痛苦感和无力感。为了消解这种不适感,他会将周边不顺着自己意的人、不和自己统一战线的人敌对起来。不仅如此,他还想要超越这些人,成为征服者和统治者,因为这样可以重新获得控制感——而这其实就是从自恋转变成有[_a***_]的自尊。因此,你会发现,自卑和自恋这看似矛盾的两个特征,往往会在一个人身上得到表现。

事实上,在今天这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社会,我以为,强调毫无原则的溺爱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比起忽视带给孩子的负面效果更为严重。如今的家庭,很多都是“6+1”模式,即四个老人外加一对夫妻,六个成年人看管一个孩子。而成年的父母可能因为自己幼年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所以补偿性地在孩子身上过分给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同样如此,这样一来,一个孩子被溺爱的可能性是远远高于被忽视的可能性的。

另外,很多父母溺爱孩子可能源于其对“无条件的爱”与“溺爱”理解的偏差。无条件的爱,是指我爱你仅仅因为你这个人,因此这样的爱有利于孩子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良好的自尊,他们不依赖外界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好坏,也更懂得关注他人需要。但无条件的爱,并不代表无条件地满足,无条件地满足是溺爱,它会导致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合作,难以体谅他人,也无***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

护理学(在读)和心理学,该怎么选择?求问(我是一个农村普通家庭)?

心理学未来空间很大,工资还好,护理更好找工作,学医要耐得住孤独和枯燥,尤其你是农村走出来的,首先要关注毕业后工作和工资待遇,护理专业很吃香,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的人数增多,将来从事老人服务将会走俏,保健和家庭医生也逐步落实,在大城市,尤其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一带,护工工资上万。心理学专业就业方向很多,教育和咨询领域都是可行的,互联网和新能源等等行业都是可取的,岗位很多,譬如客服和销售等等,总之灵活多变。最后,祝你成功,加油。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的好,刚好我是从事养老院管理的,然后的话,我现在又在从事这个养老护理和养老护理相关的这个培训教育。

最关键的是呢,我的很多学员都是在从事着养老护理工作,因为现在是老年社会嘛。

在这个老年护理工作当中呢,必须要懂得一些心理学,很多的老人老了,心理、智力身体、人际交往等等各方面都已经比较退化了,所以说他会面临很多人际交往,心理,身体健康、精神压力等等的问题,所以说一个真正的优秀的护理员,必须懂得心理学。

同时的话,涉及到一些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和社会上大众百姓的个人家庭心理情感问题,你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得到发挥。

我的一个优秀的学员,它既是高级护理员,又是高级心理咨询师,同时还是母婴护理师,如果方便的话,我可以推荐她给你,让你们互相的了解,学习进步,因为她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命运比较坎坷的一个农村家庭的优秀年轻女性

按照目前来说,护理学会比较好找工作,按照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对护理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心理学听起来比较高大尚,中国的市场也极大,但是目前来说还未开发出来,不知何年国人才能普遍接受心理学,前景好但是个未知数。

问你几个现实的问题吧?第一,这两个专业你喜欢哪个?第二,你兄弟姐妹几个?你的父母未来养老需要靠你吗?第三,未来五到八年家里能养着你吗?我就在医院上班,说实话,护理毕业非常容易就业,但工资待遇职业前景的有限了!而心理学未来的需求和市场会非常大,专业人员缺口巨大!在医院能明显的感觉到,除了社会老龄化以外,现在普通人群有心理问题的也大有人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态度都会逐步提高和接受!从长远看,我个人比较推荐心理学专业,从医十多年,我一直都在接触心理学,未来的心理学肯定会大有用处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老人心理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老人心理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