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内容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什么是群体意识?
  2. 如果一个人总是以第三人称来说自己,说明了什么心理?
  3. 为什么有的孩子随母性,随母性会有什么影响吗?

什么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群体中的成员对整个群体抱有忧患意识,对整个群体负责,每个成员都是具有主人公意识。

社会的阶级、阶层、民族、党派、团体等的意识,是人群***体本身特定的构成、活动及其与整个社会生活关系的反映。各种群体意识,如家庭意识、集体意识、团体意识、阶层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整体意识,都是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相对于群体内部,它是共同的;相对于其他的群体,它又是特殊的。

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内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占统治地位,对其他群体的意识、对个人意识、对社会心理,有着强烈的影响。和个人意识相对应,群体意识是以群体为意识主体。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群体意识不是离开个人和个人意识而超然独存的精神本体;个人意识以个人为主体,但不是局限于个人的意识,而是以个人为认识主体对包括个人在内的社会的意识。透过个人意识的特殊表现可以看到其中的社会性的本质。

在群体意识的熏陶下形成个人意识的过程,其中就包含着群体意识向个人意识的转化。例如对青少年进行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教育,实质就是通过集体活动和在集体中的相互交往,促使每个青少年接受集体观念,实现集体观念向个人意识的转化,亦即实现个人对集体(其中包括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自觉意识。至于个人意识转化为集体意识,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是经常发生的。

如果一个人总是以第三人称来说自己,说明了什么心理?

如果一个人总是用第三人称来说自己,可能这个人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在自己犯错的时候,用第三人称可以很好的缓和自己的心理压力,通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减少自己犯错后对自尊心的损伤。

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内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然在心理学中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倾向,这种用第三人称来代替第一人称的方式就是保护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为了保护自我价值不被贬低,我们还有很多手段,比如自我妨碍(在事情发生前就给自己找好可能失败的借口),还比如对失败进行外归因(失败后,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运气,他人,环境,而不是自己)等等。

总之,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毕竟趋利避害是我们的本能。但是过度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容易让我们产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所以在恰当的缓和自己心理压力,维护了自己的正常自尊过后就要进行恰当的自我反省,及时的接纳批评和自我批评。因为这样才能取得进步,实现更好的自己。十一。

为什么有的孩子随母性,随母性会有什么影响吗?

你好,我是旺仔酷冰冰,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题主说的应该是papi酱这件事情吧。对于这件事,我认为那些说papi酱独立女性人设崩塌,骂她是”驴“,这种做法非常不对,独立女性和孩子的姓氏并没有太大关系。但这件事之所以引起热议,因为它牵扯到了中国几千年以来一直存在的话题——冠姓权。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冠姓权很重要,只有当随母姓的人和随父姓的人数量相当时我们才能说它不重要。这个社会默认随父姓其实是很不正常的,而冠姓权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继承问题,传统意义上的随父姓让很多女孩子失去了继承权,也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重男轻女现象
第二,冠姓权是女性必须争取的,我们要让所有女性都意识到自己是有权决定孩子姓氏的。不是说一定要孩子随母姓,而是自己有权利决定孩子随谁姓。很可惜的是,现在可能很多女性还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可以随自己姓的吧。
中华五千年历史一直以来的重男轻女以及默认随父姓,我们女性要实现真正的男女平权还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是不会放弃的。另外,真正的女权是追求男女平权,而不是女性特权,但在当今父权社会之下只有追求女性特权才能实现男女平权。
我觉得看到这里的人应该会很少吧,我觉得我已经很客观了,希望不要没看完就开始怼我。

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内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视频加载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特殊儿童心理学概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