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游戏理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游戏理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游戏
1 儿童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儿童认知发展的机能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它们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3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斯蒂芬森的游戏论很有独到之处,不过未免矫枉过正。他把传播的游戏性、媒介的玩具化过分夸大,使之超出正常的界限。媒介诚然有玩具的意味而不纯属工具,大众传播确有游戏的成分而不仅是工作。但是,从总体上看媒介还是工作性的而不是游戏性的,大众传播还是功利性的行为而不是玩耍性的活动。
适当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游戏可以让孩子无限想象,天马行空,游戏中的战术思考也是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处理能力。
但国内的游戏都奔着赚钱去的,充钱才能更强,尽量不要让孩子玩成人喜欢的游戏,小孩子认知不足非常容易上瘾,另外打打杀杀的戏码也影响孩子心智,变得暴力。
适当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幼儿益智游戏,有助幼儿开发大脑,更早的对物品、世界有认知了解。玩益智游戏的孩子逻辑思维会很强。(但是要控制孩子游戏时间)
在给孩子选游戏时一定要根据他的年龄所需都认知而选择游戏。游戏市场的益智游戏,都是针对不同年龄而设计的。(不同年龄的游戏都是开发孩子……)
网络游戏和电子游戏,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亲子游戏和益智类游戏,比如堆积木这种,是有意义的。
电子类游戏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让成年人释放压力才逐渐兴起的,并不是为了幼儿或者十八岁以下而设计的,现在大部分游戏限制年龄好像降低了不少,我见过最高的是22岁。
益智类游戏,有助于幼儿小脑开发,变得更聪明,更会和人交流,有助于他的成长。
既然是意义,就有好的影响和不好的影响,接下来是我认为的:
好处:
1、放松心情,获得快乐
2、提高应变能力
3、充实课余生活
坏处:
1:休息学习运动时间减少
2、荒废学业
家长要适度管理孩子,不能不玩,也不能光玩,要提前和孩子说好,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游戏(Psychological Game)通过心理游戏能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人们存在的自我意识、学习潜能、情绪调控、沟通交往、生存意志、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有效地帮助解决集体建设中面对的如环境适应、成功激励、合作竞争、感恩责任、创新拓展等难题。此外,还有同名的电影、电视剧和音乐专辑等。
皮亚杰游戏理论(Piaget’s theory of play),亦称“游戏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种游戏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不能够保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顺应大于同化,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的动作, 即模仿;另一种是同化大于顺应,表现为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 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变现实,这就是游戏。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不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游戏理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游戏理论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2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