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 动机解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 动机解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人格心理学中有关动机的理论叫人格动力理论,广义指一切关于动机、情绪和行为复杂的、交互作用的人格动力的理论。
除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外,还包括强调驱力、紧张降低的多拉德和米勒的***-反应理论、默里的需要-压力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强调动机诱因的麦独孤、托尔曼的目的理论和目标理论,强调认知重要性的G. A.凯利、维纳、德韦克的理论,强调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罗杰斯、马斯洛的理论等。
狭义指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1)学生的知识价值观:一个人学习动机的强弱受他的知识价值观的影响。知识价值观的基本成分是知识价值目标、知识价值手段和知识价值评价. (2)学习的直接兴趣: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又称求知欲,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探求真理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的认识倾向. (3)学生的成就愿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获得更好、更大的成就,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 (4)对学习成绩的归因:在学习当中,学生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为自己现有的学习成绩寻找原因,这些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对学习成绩进行归因的过程.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
1、动机的理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2)动机的驱力理论
马思乐简介
1908年,马思乐(Gbzaham maslow)出生于纽约市,父母都是欧洲犹太人。1934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主修的是实验心理学。1969年,他同一伙不满意于心理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志士们筹组了人本心理学及精神心理学会,并在两年前(1967)当选了美国心理学会的会长。他在《精神心理学》第一创刊号发表了挑战性的宣言,名为“人性的远征”,并且宣称精神心理学为第四势力。
1***0年,他订正了自己的畅销书《动机与人格》之后,开始撰写长篇《人性的远征》。不幸,心脏病复发,他逝世于当年的六月八
2、马思乐论道家的客观性
马思乐所谓的“神”或“精神”,不是西方宗教的神明,他的新定义也许是孟子在“尽心”章下所说的“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知谓神”的神。马思乐似乎没有读过孔孟之书,但他却引用过老庄。他在《科学心理学》多次提及了“道家心态”之外,更在第十章专门讨论了“道家的客观性”(The Taoistic Objectivity)以及“道家型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25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