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56讲-《儿童心理学》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56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56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心理学,蕴轮效应是什么?
  2. 重复记忆的科学依据?

心理学,蕴轮效应什么

蕴轮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型的结果。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儿童心理学56讲-《儿童心理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较早对晕轮效应进行实验研究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H.凯利,在1950年做的一次实验中,他告诉学生,教经济学的教授有事要做,故暂请一位研究生代课。他对两组学生介绍说,该研究生是个既好学又有教学经验和判断能力的人。但他对其中一组学生说,此人为人热情,对另一组学生却说,此人比较冷漠。介绍之后,凯利让这位代课教师在两个组分别主持了一次20分钟的课堂讨论,然后,再让学生陈述对他的印象。实验结果发现:(1)两个组的学生对代课教师的印象大相径庭:一组认为老师有同情心、体贴人、有社会能力、富有幽默感等,另一组却认为老师严厉、专断。这表明,两个组的学生对老师的印象都夹有自己的推断成分在内,或由热情的特点推断出一系列优点,或由冷漠的特点推出一系列缺点。(2)两个组的学生对老师的印象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发言行为:印象好的那组织积极发言者达56%,而印象不好的那组积极发言的只有32%。

心理学家戴恩也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一俊遮百丑”。

儿童心理学56讲-《儿童心理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重复记忆科学依据?

回答如下:重复记忆的科学依据是基于人类大脑的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中的神经元可以通过不断重复的学习和记忆来改变其连接和功能。当我们不断重复某个任务信息时,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变得更加牢固,从而提高记忆和学习的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为"重复记忆效应"。

研究表明,重复记忆可以增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加强信息的传递和存储。此外,重复记忆还可以促进新的突触形成,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这些神经可塑性的变化可以持续较长时间,从而使得记忆更加牢固和持久。

此外,重复记忆还可以增加神经元之间的同步活动,提高信息的处理和检索速度。当我们多次重复记忆某个信息时,大脑中的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性和同步性会增强,从而提高了信息的整合和存储能力。

儿童心理学56讲-《儿童心理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的来说,重复记忆的科学依据是神经可塑性的原理,通过不断重复记忆来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功能,从而提高记忆和学习效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56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56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