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学儿童心理学看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小学儿童心理学看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谢邀。
事实上,刚出生的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如果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先天气质:
有的孩子安静、即使哭也声音细弱;
有的孩子急躁,一旦不能满足就撕心裂肺地哭泣。
最早提出白板说的是洛克。
他认为,儿童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没有任何观念的存在;经验在上面绘出各种记号。
后来华生把这种观点发展到极致,他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能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提出过"白板说",是说刚出生的孩子就像白板一样,可以任意涂抹,人有千差万别是教育之故。
该学说过分强***育的作用,是有失偏颇的。历史上关于个体发展有各种学说,比如内***(遗传决定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以及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现在的普遍共识是个体身心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影响。无论过分强调先天,还是过分强调后天,都是片面的。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现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当然最终成为什么样的还需要主观能动性的参与。
结合"白板说"来论述,遗传使每个人都有成为画家的可能性,环境为你提供了画纸和画笔,教育传授给你作画的知识和技巧,立志成为画家,依靠个人努力多加练习,你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师,***以时日你才能成为画家。
说孩子都是一张白纸,这个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同样受到亲生父母关爱照顾教育的双胞胎,也会出现一个功成名就,另一个锒铛入狱的结果。
如果说孩子都是一张白纸,这如何解释呢?
说孩子都是一张白纸,那就是只强调了外在因素,而忽略了内在因素。
很多成年人在面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时,就愿意说这句话:我小时候就是一张白纸,可是原生家庭有问题,所以我才这么多弱点。
这就是把锅甩给父母的最好借口。你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哪里去了?
外界环境当然对一个人有巨大的影响,但是它改变不了人的本质。一个人的本质要改变,必须是通过自己改变。
金子就是金子,木头就是木头。你把金子砸扁了,炼化了他也还是金子。你把一块木头镶金嵌玉,他也还是一块木头。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似乎有点夸张,甚至唯心。但是,有道是“习惯决定人生”。或许,在小的时候,就已经慢慢形成了你的习惯。而这习惯很难改变,会跟随你一辈子。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全方位、多功能的教育,人与人的广泛接触、信息技术保障下的深入交流,很容易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此类的话,大可不必当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认为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看出他今后的一辈子,心理学也非常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深远影响。
成年人最好和最坏的品质恰是儿时心灵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残余。无论如何,不管意识与否,这些品质是神秘的、统治我们最重要行为和个人命运的灵魂。
心理学非常重视一个人5岁之前的经历,这段早期人生经历对人的一辈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从小就常听老人说。它是一种“因果”关系。
其核心内容是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在对子女的言传身教过程中,着重培养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是孩子日后立足社会的根基。
这使我想起小时读书常念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现在看来是无限正确。
四有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有理想指从小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先天之优而,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道德指以孝为先、与人为善、克已复礼、疾恶如仇,行得端走得正。
有文化指博览群书晓通古今,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勇攀知识高峰。活到老学到老。
有纪律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养成守时诚信的规范,守住自己的底线,不任意放纵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律习惯。
如果孩子从小品行不端、目无尊长、心无善念,家长对其放任溺爱。长大后又不能好好学习历练。即使暂时小有成就也不会长远,因为其劣根性随时都可能自毁前程。
老话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长时间的经验,行成这些俗语。有一定的概括性,但也有一定的基本道理
这两个年龄界限也有一定的道理,国外有不同理论也在起着支撑作用比如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这么概括的:口腔期(0-1)***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7-青少年)后面不赘述了,从这几个时期看,这两个年纪是儿童的成长结点,是性格发展上的重要时期。
再有荣格的人格发展理论,分内向性,外向型。在这个年纪也已经大概能看出来儿童的发展状况。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捂脸],有兴趣可以查查这两个理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推荐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卢梭的《爱弥儿》,这些书可以让你深刻感受到:儿童是独立、自主,发展中的人。在生活中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把握孩子敏感期,为其发展,提供最大可能的帮助。
书中的核心观念是,通过不严厉,不骄纵,相互尊重,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从而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父母不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讲究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1,《汤普森心理童话故事》
作者是美国医学催眠学会***、儿童心理学***、畅销书作家琳达·汤普森。
书***有67个故事,作者把孩子们经常遇到的问题设定在动物身上,孩子们通过故事学会解决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2,《失去山林的孩子》
作者是知名儿童权益宣讲人理查‧洛夫,长期关注自然、家庭和社会领域的事物。旨在帮助患了《大自然缺失症》的孩子。
3, 《正面管教》
作者是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冶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简·尼尔森。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
4,《爱与自由》
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孙瑞雪的作品,全书以历史的、理性的视角关注每位教育家独特的贡献,同时也很好地关注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平衡,为我国当下推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是教师、家长、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不可不读的经典教育著作。
作为两个孩子的宝妈,我读过不少自己觉得不错的育儿书,愿分享:
1.《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长的心理魔法》 维尼老师著
就像这本书的封面所写的一样。这是一本实用接地气,可操作性强的养育之道,心理成长书。作者维尼老师,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育儿路上获得了宝贵的切身体验,也更能理解很多父母苦于自己无法调节好情绪,也不知道如何去调节孩子的情绪,改善孩子的行为,培养好的性格,不知道如何去沟通,所以把自己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积累结合起来,进行家庭教育的思考研究实践,而写成的一本书。这本书适合家有婴幼儿、小学生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的父母,对于养育遇到困惑的父母可以找到突破困境的钥匙,对于育儿暂时顺利成功的父母,可以消除隐患,防止落入育儿的陷阱,养育中的大部分常见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启示,非常推荐。
2.《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李中莹著
这本书涉及了很多传统亲子书籍中包含的亲子沟通,情绪管理,智商提升,高效学习问题,非常全面系统。另外李中莹老师对亲子关系的规律特点,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多年多领域学问的积累和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使本文本这本书精简通俗,适合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家长阅读。书中的很多理论实用可操作性强。很值得一看。
3.《正面管教》——日常养育难题的1001个解决方案。[美]简·尼尔森 林·洛特 斯蒂芬·格伦 著。这是一本以实例讲解不惩罚、不骄纵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它告诉我们遇到的很多养育问题,具体怎么解决,怎么以效果更好的、非惩罚性的帮助孩子、让他们具备自律、合作、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主题都包含很多养育要点,可以让你推而广之的解决其他问题,并且有助于你理解孩子在对你的行为的回应中学到了什么,还会教会你向孩子表明爱,并帮助孩子成为他们更好的自己,你可能需要将本书中的各种建议做出一些调整,才能适合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阅读本书你会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父母。
4.《接纳孩子》小巫 著 “孩子从父母那里最需要的是100%无条件的接纳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尊重、倾听、鼓励和支持。如果孩子能够确认无公,无论他是什么样子,父母都一成不变的爱着他,那么他就获得了最牢固的安全感。如果孩子能够确认父母永远鼓励他自由的探索世界,接受他的独立性,支持他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他就获得了最坚实的自信心。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接纳自己,转而接纳他人”这就是小巫在这本书中宣扬的核心理论。阅读这本书可以帮我们树立一个正确的育儿观念。并且能从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当中找到心里问题的根源。
以上就是我的推荐,我是枸杞红枣,请关注、点赞,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学儿童心理学看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学儿童心理学看法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27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