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学前儿童心理学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阶段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阶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孩子拒绝沟通,傲慢,自我为中心,这是什么心理?

孩子拒绝沟通,傲慢,自我中心,这是什么心理

由于没有看到孩子的年龄和拒绝沟通的详情,所以只能推测有哪些可能性:

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果孩子对所有人都很傲慢,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生活中对他人的态度是否一视同仁的发自内心的友好?

学前儿童心理学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②,是否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多有溺爱或偏重学习而没有树立在孩子心里的权威性?简单说就是孩子谁也不怕……这是很可怕的事,在我看来,如果从小谁也不怕,大了之后极其容易出大事。

③,孩子是否正处于青春期?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特点幼儿时期听家长的,小学时期听老师的,初中听同学的,高中听自己的(程度需在可控范围内)。

④,家长沟通模式是否科学?比如是否指责/指导过多?张嘴闭嘴“你要如何如何,你不应该怎样怎样”。

学前儿童心理学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⑤,是否孩子小时候想和家长说话时家长总是敷衍?所以孩子慢慢就不愿意沟通了。

⑥,是否曾经“因为工作忙”而委托他人抚养孩子?造成情感上的疏离。

⑦,是否经历过其他心理创伤***?

学前儿童心理学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我个人认为发现原因比消除症状要重要十倍,只有找到原因,从根源入手,才能真正帮到孩子……有时候其实是帮到家长。

那么你一定曾经拒绝过他。孩子总是从我们做父母的身上学习,模仿,我们的自我,也会让她们很快捕捉到。平心静气,用适合方式沟通,如果他还小可能还可以改变,十几岁了,那就真的有点严重。我们身上一定有一些,特别招孩子烦。正常情况下,我们预估孩子的能力,尽量做他擅长的事情,总还是不至于的。简单粗暴的方式,不是彰显我们为人父母的尊严,而是凌驾于孩子身上的鞭子,而他们年少,战斗力旺盛着呢!建议你寻找合适的环境,沟通,道歉,握手言和,如果一句对不起,可以改变他的方式,我愿意说一万遍!你呢?试试看吧


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强了,觉得自己长大了。按照题主的描述,孩子的情况和青春叛逆期特别像。

孩子拒绝沟通,可能是平时父母唠叨得太多了,而且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了代沟,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没有共同的话题。孩子觉得和父母不是一个年代的,没办法沟通。不过,孩子一般会跟自己的朋友相处得很多。如果和谁都拒绝沟通,那就要慎重对待了。

孩子傲慢,是因为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这是青春期孩子的自我膨胀。毕竟孩子接触的新鲜事物多,精力旺盛,加上孩子反应能力好、善于学习新事物,而父母面对一些新事物的时候,有时难免表现得不那么了解、清楚。在孩子眼里,就会有种长大成年的成熟错觉。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是对自己的个人空间要求得更多了。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冲动,行为方式比较直接,让人看起来比较自我。但是,如果认真了解孩子,在孩子情绪平稳的时候,引导孩子谦逊、正确表达自我,学会换位思考,孩子的行为就有所缓解。

如果孩子真的是青春叛逆期作妖,父母就可以放宽心,多给孩子些自由空间,多尊重孩子就好。

希望用心理学的两个经典理论帮助您从根源分析孩子的这些行为。

虽然不知道孩子的年龄多大,但这些行为的根源通常可以追溯到学龄前

  1. 首先来解释下“自我为中心”,看看孩子“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发展过程。
  • 根据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论”(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中可以知道:出于本能,2-4岁的孩子会开始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孩子在4-7岁时,“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会减弱,这是因为孩子在4岁之后开始有了初步的社交,有了朋友,所以他们学会了社交的技巧,学会了包容别人。在7-11岁时,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会消退(Loss of Egocentri***),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从而学会设身处地理解他人。
  • 建议1:您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来比对这里提到的时间点。如果孩子正好是处在本能的自我为中心的萌发时期或者是逐渐减弱的过程中,那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是正常的,是不用做过多干预的。
  • 建议2:如果发现孩子11岁之后还有过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要究其原因可能要回顾下4-11岁之间,孩子的社交圈,孩子的朋友是不是过少。对于11岁之后的过于“自私”的孩子,首先看看孩子是不是在电子产品和网络上花的时间过多,如果是,家长可以适当作出干预。其次可以多鼓励他们多参与同龄人的集体活动,多一些社交和接触朋友。

2. 再来解释“拒绝沟通”和“傲慢”。

  • 这两点都涉及到孩子的社交意识。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发展(Theory of Social Cognitive Development)认为:沟通的需求是社交的需求,是孩子在3岁后通过与人打交道产生的能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发现沟通能够达到他的目的(带来好处),那他在之后就会反复运用沟通去解决问题,把沟通内化为自己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如果在社交初期,孩子感觉沟通不能让自己如愿,甚至是受到责备,那他可能就不会再使用沟通的方式去达到目的。
  • 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基于模仿。一般来说,孩子的性格特点大多都能在家长的身上找到。因为幼儿从18个月开始,就具备了强大的模仿能力,他们从亲人身上学到处理问题的办法,并由此形成观念和习惯。尤其在孩子4-7岁之间形成的概念和习惯,是终生难以改变的。
  • 建议1:傲慢和不爱沟通其实也是很多人性格的特点,如果不是过分严重,其实不用过多干预,可能有些孩子本身就是“高冷”范儿,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同一种性格。
  • 建议2:但如果家长已经发现孩子的这些特点过于极端了,那可能要及早作出干预。要改善孩子的沟通能力和性格上的过于明显的特点(如傲慢无礼),可能家长首先要做好榜样,比如在家经常看书的家长,孩子可能也会花更多时间看书。其次要适当增加孩子的社交机会,鼓励孩子参与同龄人的集体活动。

希望这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建议您可以参考一些心理学的经典理论[_a***_],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把握孩子的心理。如让·皮亚杰的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或者利维·维果斯基的Thinking and Speaking。如果没有时间读完整版,也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最近两个月我们都会集中科普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学阶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阶段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