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超常儿童的家庭教育例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超常儿童的家庭教育例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她不满8发的时候,就出版了一部8万字的纪实作品《3.1班故事一一我们的快乐时光》,记录了小学的童趣和快乐生活。
9岁时,她又出版了第二部作品《3.1班以外的故事一一莉雅的礼物》,反映了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从小辗转在广东、吉林两地求学。赵荔,12岁时已在新西兰留当,能用双语文写作,此时创创作了《有太阳的墙》这是一部反映新兰小学的阳光故事。
有人说赵荔是神童。而赵荔却淡淡的说:“我写书只是正常孩子的正发辉。我不是超常儿童。小时候,我的家庭环境宽松,父母没有给我拖加一点学习压力。我喜欢阅读、写作家里对我一路绿灯。现在我在新西兰读书广,那你的学生,学生压力小,玩的时间很多。所以,我才有充裕的时间创作《有太阳的墙》。”
第一本作品《3·1班故事——我们的快乐时光》
第二部作品《3·1班以外的故事——莉雅的礼物还有她创作的英文***《井字游戏》《天使无极限之迷雾满城》和《有太阳的墙》等两本译作。
首先,父母是名校毕业,本身孩子就压力山大。我一个朋友北大毕业的,最后女儿上了大专。多年之后孩子生活好了之后,才敢说出当年上学最大的压力是因为有个北大的爸爸。这位学霸爸爸,当年学习优异,但是学习的过程应该不是这样蛮干的呀,为什么到了自己的孩子,却***取这种不合理的方式,真是令人费解!
从教育规律上说,孩子晚上熬夜写作业是非常不合理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孩子10点之后就不要写作业了,长期下去会导致肝血不足,极度影响智力的发展。
同时,高质量的作文,摆明了就是让孩子写应试作文,每天4篇,这真的是把孩子往呆子上逼。
本身我们教育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作文根本就不是培养孩子思维的,反复的练习应试作文,对孩子的思维的伤害更大。身为学霸的父亲,竟然把孩子往这个方向上引导,真是很不应该。
如果真要锻炼孩子的作文水平,花很长时间来练习的话,那么不是每天写一篇,而应该是4天写一篇更为合理。我们有个学习小组,里面的10岁的孩子是要求一周写一篇作文,但是这个作文不是简单的几百个字,而是3000字以上的言之有据的文章。我认为,只有通过写长文,才更能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当然,很多家长和老师更在意孩子的分数,比较注重应试作文的练习。对于这一点,我想提醒大家,我们的写作方式,即便让孩子考取了高分,也更多的是在破坏孩子的正常思维。很难想象,一篇几百字的文章能够写出多少内容。
我只想说最近几年的教育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就如问答里浙大学霸爸爸让10岁女儿每天写4篇高质量作文,写不完还不让睡觉一样。这是教育吗?简直就是魔鬼训练,走火入魔好不好!
一个10岁的孩子,最多不过四五年级的学生。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课本教材安排,孩子们一学期最多也只能写七八个作文,那里如问答里这个爸爸每天要求孩子写4篇作文,并且还要是高质量,完不成还不允许睡觉。我想问这个爸爸,你是要把你女儿培养成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还是要把你女儿训练成一个写作的机器?你把孩子逼得疲惫不堪,你想干什么?你想让写作成为她这一生成长的恶梦不成?
写作文并不是做算术,你想要她一天之内写几篇就是几篇,不,它需要写作文的人大量阅读书籍、报刊、杂志,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积累一些好词佳句。特别是要有写作的兴趣,才会有更多写作的灵感。光靠逼迫和恐吓是没有用的,就如问答里那个家长,深夜一两点钟你还坐在孩子身旁等她写作文,这个孩子肯定是压力山大,搜肠刮肚的在凑写作文,要不然她怎么会疲惫不堪?如果这个孩子喜欢写作文,一天之内写四篇作文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至少不会写到深夜一两点钟。必既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写的作文无非不就是写人丶写事、写物、写景。只要字迹工整,条理清楚,语句通顺,适当的加一些修辞手法进去,应该还是可以算是一篇好的作文。反正我觉得数量不一定要多,写好就行。或许孩子在写作文方面是弱项,也或许这个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才会让这个浙大毕业的学生家长不能容忍自己孩子有这么一点的不完美,做出虎爸式的教育也是爱孩子的一种极端吧!比如朗郎,不就是很成功的教育先例吗?
很多年前,人们都在提倡乐学,但我想说的是学习其实真的是很苦。只有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年高考过后关于那些壮元,学霸的大量宣传信息无不充斥和***着我们这些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心。所以我很能理解这个家长极端的教育方法。
面对中国大多都是独一代的国情,怎么教育好孩子大多家长都处在一边前行一边摸索的道路上。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爱的独生子女,真是任重而道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超常儿童的家庭教育例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超常儿童的家庭教育例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3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