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 对抗疗法-儿童心理学 对抗疗法的理解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 对抗疗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 对抗疗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什么是心理对抗?
  2. 儿童心理学中的三种类型?
  3. 1岁半宝宝进入叛逆期,怕生,粘妈妈,活泼好动,不满意就闹,怎么引导?

什么心理对抗?

对抗心理,也称之逆反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行动自由,当外在压力增加时他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从量,不是顺从而是抗拒的心理倾向,它反映了个体与客观世界、个体与他人以及个体与自身之间的一种独特的关系状态。

对抗心理不是人们头脑中自生的,而是主、客观矛盾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也就是说,对抗心理产生的根据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即个体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儿童心理学 对抗疗法-儿童心理学 对抗疗法的理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心理对抗就是别人叫你去做一件事情,你不好意思拒绝,只好去做,但是自己内心是对抗的不愿意去做,内心想的跟自己做的不相吻合。

就比如前段时间朋友妈妈叫他去相亲,他其实是不喜欢相亲的,但是妈妈非要叫他去相亲,他又不得不去,所以他内心跟她在外做的是对抗的。

儿童心理学中的三种类型

A型:即焦虑——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儿童心理学 对抗疗法-儿童心理学 对抗疗法的理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B型:即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儿童心理学 对抗疗法-儿童心理学 对抗疗法的理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C型:即焦虑——抗拒型(对抗型依恋)

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让·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每个人从0-15岁之间有四个主要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觉动作期(0-2岁)

前运思期(2-7岁)

具体运思期(7-11岁)

形式运思期(11-15岁)

1岁半宝宝进入叛逆期,怕生,粘妈妈,活泼好动,不满意就闹,怎么引导

一岁半孩子还属于依恋期,是非常想和妈妈亲近的。如果出现有叛逆的行为,说明两点问题:一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如果长期和妈妈分开,或者没有固定的扶养人,都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表现得特别黏人。

二,孩子受到过大的惊吓,没有及时做心理疏导。比如遇到狗狗惊吓、鞭炮异响、被大声呵斥、家人吵架等,如果妈妈没有及时出现并且安抚孩子,会对孩子心理上很大的创伤,从而特别依恋妈妈。

三,孩子逐渐有自我意识,比如孩子对自己的玩具有很强的占有欲,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我的。如果妈妈强行拿走宝宝喜欢的玩具,对于一岁多的宝宝来说就是掠夺,孩子会表现出异常的反抗。

对于上诉问题,妈妈要从孩子心理源头寻找原因。要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多些温柔的询问,多和宝宝对话,不可强行拿走宝宝的东西,原则性的问题要耐心跟宝宝讲,用简单的语言多次说明,其实宝宝是能听到大人的意思的。总之,要把宝宝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耐心引导。

很多家长会发现:到了一岁半之后,孩子逐渐就不好带了。有种说法叫“可怕的两岁”,也就是指的这一时期,也就是第一叛逆期。

这场景想必经历过的妈妈都不会陌生的:

“带宝宝下去玩一会好吗?不!

我们先吃个饭,吃完饭再玩好吗?不!

这个可以跟其他小朋友玩一下吗?不!.....”

这一阶段宝宝年龄不大,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最喜欢说的就是“不,不,不”,一言不合就哭闹。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不喜欢大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希望通过叛逆的心理和行为彰显自己的独立。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带?据我自己的带娃经历,给妈妈四点意见:

每天腾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让孩子独立玩耍的时间,可以跟宝宝一起玩玩,一起玩玩小游戏,给孩子讲讲绘本,或者与孩子一起研究玩具。大人需要做的是在旁边指导,放手让孩子自己玩。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性,对于喜欢粘妈妈的孩子,会有帮助

培养孩子独立性很重要,但陪伴也必不可少。最好每天腾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陪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有些孩子喜欢黏人,只是因为陪伴太少。

2.理解孩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 对抗疗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 对抗疗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