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的图式-儿童心理学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图式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的图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什么是图式化模式?
  2. 什么叫图式的分类价值图式?
  3. 什么理论将幼儿的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4. 儿童动作过程中感知思维发展特点?
  5. 眼光决定品质,儿童绘画是如何影响孩子未来的?

什么是图式化模式

所谓图式化,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儿童心理学的图式-儿童心理学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中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会起引导、组合的作用。

什么叫图式的分类价值图式?

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比如,我们见到某种动物的图片,就能很快想起它的名称、性情、生活习性等很多有关该动物的知识。这说明该动物的外观特征是与它的名称、性情、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是联系在一起存在人的大脑中的。所以说,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图式理论研究的就是知识是怎样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

儿童心理学的图式-儿童心理学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图式一词早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就已出现。在近代心理学研究中,最早对图式给以理论上高度重视的是格式塔心理学。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也十分重视图式概念。他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现代图式理论是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深入到心理学领域,使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认知的研究发生了深刻变化之后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

什么理论将幼儿的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提出幼儿有三种长时记忆,即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

情景记忆是有关个体经历的记忆,是个体对看到、听到或经历事情的心理再现。

儿童心理学的图式-儿童心理学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语义记忆是指对已知事实和概括***息的记忆,包括概念、原理及应用规则的记忆。

语义记忆的组织方式是由相互联系的概念或图式组织起来的网络结构。程序记忆是有关事情进行过程的记忆能力

儿童动作过程中感知思维发展特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皮亚杰把2岁以前的儿童归入第一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也就说婴儿仅靠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

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细化为六个分阶段。

1.

先天反射动作

2.

表现为动作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

3.

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但这一阶段目的与手段的分化尚不完全、不明确。

4.

眼光决定品质,儿童绘画是如何影响孩子未来的?

儿童绘画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

8 个月 ~1 岁,试着模仿涂鸦。

1 岁以后,随便乱涂乱画,只要是自己能够到的地方,家里的白墙往往是最先遭殃的“画板”。

2 岁的孩子,绘画还是以简单抽象的符号系统为主,一条不规则的线段、绕来绕去的麻线团,甚至是一个个的小点点。

3 岁以后的孩子,有了运笔意识,不再是用拳头握着蜡笔,而是像大人一样持笔作画。他们可以画出方形、圆形以及其他简单的形状或者随意涂鸦。

4 岁以后的孩子不再满足对事物轮廓的宏观表现,开始关注细节。这时他的作品已经能看到具体内容了,如人的脸上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

6 岁以后,孩子开始热衷于艺术创作,也开始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生活、自然、周围发生的事情的真实感受,细节、表现手法都更丰富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的图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图式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