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的概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的概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两个突出特点:
概括性,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
(一)解放前
在20世纪20年代,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就被介绍到中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这本书记载了他用日记法对他儿子进行了出生头三年的追踪观察的结果。
儿童心理测验研究引进我国也是较早的。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1924年陆志韦等修订《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20世纪30年代,肖孝嵘《实验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孙国华的《初生儿的行为研究》。
(二)解放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儿童心理学大致经历了五次变迁:
1、恢复改造时期(1949---1958)
学习苏联的阶段,儿童心理学教材多译自苏联的教本。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在儿童心理学中有较大反映。当时也有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的一些探究性研究,如儿童两种信号系统的实验研究、词在儿童概括认识中的作用、儿童方位知觉的实验研究以及入学年龄的研究。对解放前我国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影响很大的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2、批判挫折时期(1958---1959)
心里学思维名词解释如下: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有以下一些特征:(1)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加以概括。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概括是随人们认识水平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2)间接性。
1、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比较:在头脑里确定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心智操作。
3、分类: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他们区分成不同种类或类型的心智操作。
4、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应,思维的基本单位和形式。
5、抽象:在头脑中把同类食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
6、概括:在同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心智操作。
7、想象: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8、表象:感知观察之后在头脑里留下的有关事物的形象。想象的分类: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里独立构思新表象的过程。
9、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10、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的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的概括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33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