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泛化儿童心理学-泛化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泛化儿童心理学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泛化儿童心理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教育心理学中泛化和分化是什么意思?
  2. 泛化是什么意思?
  3. 心理学,蕴轮效应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中泛化和分化是什么意思?

巴甫洛夫经典反射学说名词泛化: 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分化: 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某种***和与这种***相类似的***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分化

泛化儿童心理学-泛化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泛化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心理咨询中所谓泛化指的是:引起求助者不良的心理行为反应的******不再是最初的***,同最初******相类似、相关联的***(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不类似、无关联的***(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

心理学,蕴轮效应是什么?

蕴轮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型的结果。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泛化儿童心理学-泛化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较早对晕轮效应进行实验研究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H.凯利,在1950年做的一次实验中,他告诉学生,教经济学的教授有事要做,故暂请一位研究生代课。他对两组学生介绍说,该研究生是个既好学又有教学经验和判断能力的人。但他对其中一组学生说,此人为人热情,对另一组学生却说,此人比较冷漠。介绍之后,凯利让这位代课教师在两个组分别主持了一次20分钟的课堂讨论,然后,再让学生陈述对他的印象。实验结果发现:(1)两个组的学生对代课教师的印象大相径庭:一组认为老师有同情心、体贴人、有社会能力、富有幽默感等,另一组却认为老师严厉、专断。这表明,两个组的学生对老师的印象都夹有自己的推断成分在内,或由热情的特点推断出一系列优点,或由冷漠的特点推出一系列缺点。(2)两个组的学生对老师的印象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发言行为:印象好的那组织积极发言者达56%,而印象不好的那组积极发言的只有32%。

心理学家戴恩也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一俊遮百丑”。

泛化儿童心理学-泛化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泛化儿童心理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泛化儿童心理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