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杭州幼儿园教育戏剧教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杭州幼儿园教育戏剧教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杭剧。
但是被历史时光冲淡了,我出生在杭州,也没看过杭剧,只是在本地戏剧史知道,有个杭剧。
是外来剧盖过了杭剧,夺走了观众吧。杭州人喜欢的是绍兴来的越剧,普及程度高,在广场舞没有兴起时,公园大妈们都在唱越剧。北京的京剧,也是杭州人喜欢的,名角盖叫天,是杭州人的骄傲。昆剧虽然小众,却是杭州文化人乐道的,杭州有研究昆剧社团组织,还有刊物。
有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
一、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
绍剧也是浙江很出名的地方戏,拥有3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上虞,以前叫做“绍兴大班”,主要流传于绍兴,萧山,余姚等区域。
主要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芦花记》。
二、婺剧,俗称金华戏。顾名思义婺剧起源于浙江金华,金华简称为婺。主要流传于金华、丽水、建德、淳安等区域。
杭剧,是杭州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一度流行于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水乡和苏南等地。杭剧起源于杭州曲艺宣卷,从诞生到衰败仅半个世纪。1923年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后,在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和苏南等地广为流传,抗日战争以前尤为兴旺。
最土生土长的主要就是杭剧,这是杭州真正本地的戏曲形式。
杭剧,又称“武林调”、“武林班”,是杭州本土独有戏曲剧种,元代称杭州为“武林”,故称“武林调”。
从清末民初出现到现在,中途失传几近40余年,武林调的传承之路走的更为坎坷艰难。
它是在杭州宣卷(宣卷:宣讲宝卷的简称,始于宋元时期,是继承唐代佛教讲经说法的传统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传统说唱艺术形式,其演唱的文本就是宝卷)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俗曲发展而成,用杭州话说白、演唱,流行于杭州及其周边地区。
清代中期至末叶,现代意义上的曲种“杭州宣卷”大致形成,一大批世俗题材的宝卷,在民众的节庆活动中作营业性演出,这就是武林调的雏形。
民国初期,在茶馆、堂会演唱的表演方式称为“平台武林班”,这就是曲艺形式的武林调。因形式简易、通俗易懂,遍布杭州街巷及周边地区。
武林调的传统形式为多人各持乐器,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坐唱,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式,生、旦、净、末均用杭州话的书面语,丑角用杭州通俗方言,表现程序是先和音开场,唱开篇,再由正书人物“一引二白三唱”出场。
其艺术特色则是叙唱结合,又说又唱,一人担当多个角色,模拟形态,塑造人物,力求通俗形象,引人入胜。唱调优美动人,演员扮相亮眼,剧情节奏明快,舞美曼妙唯美。演出时,艺人把书台上用的茶壶(生机壶)、茶杯(添语杯)、手帕(没大小)和扇子(万能扇),称为“四宝”。
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武林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名录。现存的武林调老艺人均近八十高龄,曲目大多散失。 为了挽救武林调的濒危局面,杭州市***和相关部门对目前健在的武林调(杭曲)艺人王桂凤、贺美珍、胡梦、万文观等进行声像资料抢救性拍摄,组织群艺馆音乐干部、曲艺干部记录整理武林调(杭曲)曲目,邀请老艺人重新排练,并在说书场演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杭州幼儿园教育戏剧教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杭州幼儿园教育戏剧教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35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