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 夸奖效应-儿童心理学 夸奖效应的例子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 夸奖效应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 夸奖效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根据归因理论的相关知识 分析原因?
  2. 罗森塔尔效应是什么?

什么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根据归因理论的相关知识 分析原因?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些父母对于孩子学习生活上的一些小毛病横加指责。

例如,你怎么这么笨呀,这么简单的题还会错。

儿童心理学 夸奖效应-儿童心理学 夸奖效应的例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怎么这点小事都做不了,没有一点自理能力

这种唠叨、指责和对孩子负面的评价,让孩子的行为并没有改变,反而越来越差;

而有些父母对孩子总是赞赏有加,鼓励孩、夸奖孩子,在从心里去认可和欣赏孩子。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优秀。

儿童心理学 夸奖效应-儿童心理学 夸奖效应的例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有一句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背后有它深层次的道理,那就是心理暗示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是什么?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

一般而言,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教师对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别期望着不同的行为,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从而维持了他们原有的行为模式

儿童心理学 夸奖效应-儿童心理学 夸奖效应的例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效应被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教授运用到了心理学上。他从老鼠开始进行教育效应的实验:把一群小老鼠一分为二,将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群老鼠是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请你来训练”;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告诉他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

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通过穿越迷宫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发现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聪明得多。

其实,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的,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只老鼠更聪明。当实验员认为这群老鼠特别聪明时,他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反之,另外那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训练,也就把老鼠训练成了不聪明的老鼠。

皮格马利翁效应(外文名:Pygmalion Effect),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意识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一种期望效应。1968年由美国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 1933-)等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中提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效应。

如教师寄予很大期望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测试,他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有明显提高。因此效应与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相似,故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 夸奖效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 夸奖效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