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孩子打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孩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以分为两类:工具性的攻击和敌意的攻击
工具性的攻击是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儿童常***用踢打对方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
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如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攻击性行为。比如一部分学生抓住他人生理上的缺陷,施以攻击。在路上碰见瘸子,便模仿其姿势,取笑“铁拐李来了。”看见同学戴眼睛,就称为“四只眼”等。虽然这些行为没有导致他人严重伤害,但却给他人增加了心理痛苦,如不加以控制,任其发展,也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后者比前者要严重得多,它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当发现儿童具有攻击性行为,父母首先应该及时制止并告知孩子这样是错误的行为,然后询问孩子原因并找到根源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在之后的生活中也应当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多加留意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通常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因素有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父母身上,也可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通常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可进行心理咨询)
(3)教育因素:由于家长的过分保护和偏袒使儿童产生了种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合理感,特别是在攻击性行为中占了“便宜”,得到了“好处”的儿童更是攻击欲增强,攻击性行为加重。
(4)模仿学习:常看暴力武打***片的儿童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5)饮食因素:有攻击倾向的儿童,在摄入过多的糖后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记得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每天回来脸上1要有几条痕迹!一个月过去了,还是老样子!
后来,我发飙了告诉儿子:如果下次回来,脸上有道子,我就用刀割,有几道割几刀!
从此以后回来脸上就干净很多!我不主张孩子欺负别人,但是,我也不允许别的孩子欺负我们!
七八十年代,喜欢无事***的小孩,家长一般是捆着打,吊着打,打到他怀疑人生,鬼哭狼嚎,以后就会收敛很多。一般用细竹棍,腾条等软绵荆条等,只伤皮肉,打得皮开肉绽,但绝不伤胫骨。
请问他***收到惩罚了吗?他***真的认识到错了吗?难道他***还树立自己的标签,也许他惩罚批评后,次数减少了,冲动也减少了,但是并没有得到好的回馈,他又在***上寻找成就感了。有惩罚有奖励才能让孩子改掉坏习惯呀。
一年级孩子心里很幼稚简单和他说明道理就可以,太深入他也听不进去也听不懂。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严厉处罚然后观看相关校园***育视频,让其意思到危害,然后让他知道这样处罚的目的让其有所畏惧,再然后就是给他充分信任予以改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孩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孩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37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