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惩罚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惩罚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想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如何对学生进行惩罚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惩罚是使学生自尊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众多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实施不当惩罚不仅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侵害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将产生严重的影响。怎样做才能既达到惩戒的效果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是很多老师都感到困惑的事情。学校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一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秩序,对犯错误的学生***用辱骂和过度体罚来进行惩罚,结果使得学校教育似乎只把尊严和自我价值留给了经过“筛选”适应学校教育的那部分学生,而对于那些适应不良的学生来说,他们体会到的更多的是自卑和不胜任感。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对惩罚持否定态度,一些教师对惩罚的态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敢惩罚,这使得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也就失去了改正错误、取得进步的机会。其实不论是惩罚不当还是过度纵容都不利于学生自尊的发展。惩罚不等于剥夺学生的尊严,只要方法得当,教师可以做到在惩罚学生的同时保护他们的尊严。
因此,教师在施以惩罚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因对象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惩罚手段。对于心理敏感、感受性较强,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应少用惩罚。适合公开处罚的惩罚应当充分发扬学生民主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扩大惩罚的教育面。
其次,惩罚的实施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惩罚的分寸要恰当、公平而准确,避免带着主观情绪和对事实了解不清的惩罚,更要严禁体罚,因此体罚既伤害学生身体又伤害学生自尊心。
再次,教师应当谨记惩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只要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惩罚就应免除。
第四,惩罚的过程要尊重学生。惩罚的手段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于学生所寄予的爱心与善意。因此,一定要注意惩罚的强度,因为高强度的惩罚会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
最后,根据心理行为矫正学的研究,在班级当中施与的惩罚要事先公布惩罚实施的标准,在学生充分了解惩罚实施的标准的基础上,当有学生触犯标准时再灵活实施强度适当的惩罚。这样不仅保证了惩罚实施的公平,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是人就难免犯错,大人和孩子都一样,都有犯错的时候,对于孩子犯错误,大人应该正确的审视孩子的错误,不能无理由的就惩罚孩子,最主要的是要孩子明白自己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为什么会犯,后果有什么,让孩子学会正确的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孩子正在成长,需要明白事理,大人是孩子前进的指路人,孩子犯错不能以惩罚为目的,关键是在于教育!
在决定用什么方式惩罚犯错的孩子之前,首先应该鉴别一下孩子犯的是什么类型的错误,不同的错误要***用不同的惩罚方式。
没按时完成作业,拖沓,习惯问题等,这属于孩子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相对来说,这些错误只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不会产生危害别人的后果。
比如偷拿别人的东西,无故***,故意破坏东西等,会对别人的生活和人身安全产生影响,属于较严重的错误。
在想如何惩罚孩子之前还应该明确一点,就是惩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训孩子,还是为了让孩子记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应该明确,惩罚孩子不是为了教训孩子,也不是为了宣泄家长的情绪,而是通过惩罚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实现引导孩子进行正确行为的目的。
明确了惩罚目的和孩子的错误之后,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惩罚孩子了。不管孩子是犯什么样的错误,我都不提倡用体罚或者是打骂的方式来惩罚孩子。除了这两种还可以有很多的方式。
比如,孩子拖拉磨蹭,那就可以减少孩子玩游戏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外出踢球的时间,减少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的时间,来***孩子,抓紧时间完成该完成的工作。
再比如,孩子发脾气乱扔东西,打家里的人,可以让孩子闭门思过,让孩子去一个没有玩具没有电视的房间反省,我不建议关小黑屋,小黑屋太恐怖,让孩子反省的目的也不是惩罚他恐吓他,而是让孩子安静下来。
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之后,要告诉孩子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发泄情绪,这样才能达到惩罚的目的。
如果孩子涉及到一些不好的行为,比如偷东西,无故***,故意破坏等,首先要惩罚孩子自己承担后果。这个自己承担,当然不是说在孩子打坏了别人的东西之后,在众人面前责骂孩子打孩子,让孩子下不来台。要在外边维护孩子的尊严,和孩子一起解决了问题之后,回家再慢慢算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惩罚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惩罚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37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