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客体关系-儿童心理学客体关系的概念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客体关系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客体关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心理学的区别?
  2. 心理学上什么是依恋,依恋的特点有哪些?

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心理学的区别?

什么区别。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心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的研究对象和关注点。

客体心理学以客体为研究重点,探索的是内在的无意识身份和外界事物的内化,更关注关系问题以及过去的关系对人格的建构与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聚焦于“过去记忆”的早期生活关系上。

儿童心理学客体关系-儿童心理学客体关系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体心理学则以自体为研究重点,关注的是治疗过程中案主自己体验,尤其是对治疗师的移情。以故事中灰姑娘为例,她的自体是贫瘠的,渴望强大的和理想化的客体,她需要一个理想化的客体对其进行肯定。

总之,客体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和关注点,客体心理学关注的是客体,而自体心理学关注的是自体。

自体心理学(Subjective Psychology)和客体心理学(Objec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中两个不同观点学派,它们的区别如下:

儿童心理学客体关系-儿童心理学客体关系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 自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在心理过程。它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意识、情绪和主观感受的重要性。自体心理学重视个体的主观意义个人经验,关注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实现和个体差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等被视为自体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2. 客体心理学:客体心理学强调外部可观测的行为和客观的现实世界。它关注人的行为和反应,将心理学研究对象置于客观环境和外部***中。客体心理学着重于进行实证研究、量化分析实验,以获得客观可见的结果。

心理学上什么是依恋,依恋的特点有哪些?

安全型依恋、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焦虑一反抗型依恋。

儿童心理学客体关系-儿童心理学客体关系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安全型依恋:安全依恋的幼儿母亲在场的时候急于探索游戏室。但母亲离去时表现出不安。

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的幼儿和母亲进入游戏室后立即开始玩耍,没有注意或很少注意到母亲的离去,在母亲离去后仍能继续玩耍。

焦虑一反抗型:不安全依恋的幼儿一进入游戏室就表现出“痛苦”,对新奇环境相对没有兴趣。整个过程都担心着母亲的去向,母亲离开后十分沮丧,母亲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即寻求接触与接触抗拒,不容易平静下来,整个过程都表现出不安和痛苦。对陌生人不主动接近,社会适应上表现消极。

“依恋”(attachment)是个体与重要他人间通过亲密互动形成的持久、强烈的情感联系或联结。

1.安全依恋。按照理论,当知道存在一个可在需要时返回其中的安全基地时,人能够最好地从事探索行为。

2.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焦虑-抵抗依恋风格的人会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亦如此。

3.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会回避或忽视——在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

4.“紊乱依恋”。 “紊乱依恋”不是一种依恋风格,因为它是连贯风格或应对模式的缺乏。

“依恋理论”是有关心理学概念“依恋”的一种理论(或一组理论)。“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观察及实验。早期对人类依恋的大量研究由John bowlby (1907-1990)及同事做出。

依照依恋理论,依恋的出现,并不只是由于需要满足各种内驱力,如弗洛伊德所说。

例如,儿童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恋于父母;儿童的依恋行为中也包括与儿童的直接需要无关的行为。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

在这方面,依恋理论类似于客体关系理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客体关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客体关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