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教育研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教育研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主要涉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原则和方法等。
2、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主要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特别强调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如认知差异、人格差异和性别差异等。
3、学习心理,主要涉及学习的涵义,在此基础上了解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类型。进一步介绍主要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等。
4、知识的获得与应用,主要涉及知识概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等。
5、问题解决与创造,主要涉及问题解决的基本涵义、过程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等。
6、技能的形成,主要涉及技能概述、动作技能的形成、智力技能的形成等。
7、品德的形成和培养,主要涉及品德及其心理结构、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8、学习策略,主要涉及学习策略概述、常用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掌握等。
10、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主要涉及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类型、课堂教学评价等。
1.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分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投射测验)两种。
测验法有三个基本要求:1.信度2.效度3.标准化
2.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有两种方式:问卷调查和晤谈法。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获得基本运动技巧、语言能力、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概念的过程。以家庭和幼儿园为主要力量。母亲的作用尤其突出。
作为社会化主体的儿童,具有可塑性大、基本不能控制社会化进程、由各种社会化力量构建其生活环境等特点,但并非处于完全被动地位,他们的种种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社会化的进程与方式。近年来,中国十分重视儿童智力、道德的发展与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尤其关注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
大致包括5个方面:
①基本生活技能教育。使儿童掌握吃饭、穿衣、语言表达等人类最初行为方式。②促使自我观念发展。使儿童能分清自我与非我及两者的关系。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儿童逐渐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关系。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儿童逐步适应社会规范,具备社会公德。⑤培养社会角色。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游戏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等。儿童正是通过一连串角色的培养和认定,使自我心理内容客观化,自我行为表现与社会规范渐趋一致。
1、观察法
家长要观察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所选择,千万不能无时无刻盯着孩子看,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的。还要求观察者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方法要结合观点,只有观点正确结果才正确。
2、实验法
为了方便家长的观察他们会改变孩子的生活条件,看看孩子的心理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就叫做实验法。不过这种观察方法对于3岁一下的儿童不适用,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把观察法与自然结合起来,叫做自然实验法了。
3、临床法
临床法处理心理有问题的儿童的时候,需要从结果往前推算原因,来研究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某些典型的行为,知道原因之后就知道怎么处理了,渐渐地孩子的心理也就正常了,这对正常孩子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测验的统计法
虽然数量统计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还是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就是大家在统计数据的时候,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观察仔细一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研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教育研究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40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