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学前儿童心理学想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想象的概念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想象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想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幼儿想象的特点有哪些?
  2. 简述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
  3. 孩子会有心理需求吗?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幼儿想象的特点有哪些?

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

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物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学前儿童心理学想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想象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幼儿期是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包括想象力在内的认知能力迅速发展。想象力是指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对这些表象加工改造,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儿童的想象力在幼儿期最为活跃,几乎贯穿在幼儿期的各种活动中。

扩展资料: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情绪发育知觉发育、思维方式记忆方式等等各方面都带有时间色彩

学前儿童心理学想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想象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3岁的孩子天真、幼稚、纯洁、活泼,身心在迅速发展,在各方面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实在是最惹人喜爱的了。2岁的孩子开始用语言与人交往,他那带着奶气的语言虽然极为简单,却标志着极为重要的掌握人类交际工具的新里程。到了2岁,他能自如地运用言语表示请求、愿望、意见等。

在这一时期,孩子在想象中会直接再现他们经验中的所见所闻,他们不受拘束地把想象的内容都表达出来。他们所说的内容在大人看来是天真的表现,不会去限制和评判。所以他们的想象无拘无束,表达也无拘无束。

上学以后,孩子在学习各种知识中往往有正确答案和固定的标准,回答错了就会受到批评,回答正确就会受到表扬。所以在想象中和回答问题时会有所顾忌,受到了约束

学前儿童心理学想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想象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点: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无意想象又具有以下特征: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3.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影响,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第二点: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第三点:幼儿想象的夸张性1.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2.混淆***想与真实。

简述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

幼儿的想象力多是以无意想象为主,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无意的想象是随机的,有一次我在和儿子散步时,看到天上的朵朵白云非常漂亮,我问儿子,你觉得云朵像不像棉花糖啊,他说像,可是我们怎么够下来呢。我说,我正在想办法,你有什么好的注意吗?他说,那请小鸟来帮忙好了。 幼儿想象力培养的综合策略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帮助幼儿积累感性经验、鼓励幼儿情感的自由表达,对新鲜的事物和环境具有敏感性,父母的言行、情绪和态度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环境。想象力帮助孩子建立对世界探索的兴趣,带领孩子遨游在愉快的精神世界中。

  (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幼儿在听故事时,他的想象随着成人的讲述而展开,如果讲述加上直观的图像,幼儿的想象会进行得更好。

  (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当幼儿无意地摆弄物体时,偶然地改变了物体的状态,便在头脑中引起了新的形象,这种想象表象的创造性成分极少。

孩子会有心理需求吗?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最近有部电视剧“挺好的”,剧中的三个孩子,好像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老大太注重面子工程,老二又太依赖家人,老三则是家庭观念淡薄。如果要从心理学角度简单分析的话,孩子身上的这些行为表现其实是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尤为分不开的。剧中的父母对老大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就成,对老二尽是宠溺,对老三呢,就简单一些了,乖一点就好。

那现在我们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他们三个的发展过程,其实是能看出来,如果儿童时期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或者家长满足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那么便会影响孩子成长后的思维模式人格发展。

家长对于孩子需求的忽略会导致孩子认为父母不重视自己。因为孩子的需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次想要的是关注,下一刻的需求可能是夸赞。而父母也有需求,这一刻是想安心休息,下一秒的需求可能就是作为家长的虚荣心,那么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是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好像孩子在吃饭时心不在焉,脑子里天马行空,对妈妈说:“妈妈,我感觉今天我就是大力士”可能是想炫耀今天被体育老师夸奖了,期待父母的夸赞。但这时候父母的需求是想让孩子快点吃饭,这样也好继续之后的其他安排,就会和孩子说:“什么大力士不大力士的,快点把饭吃了”,父母的需求被满足了,而孩子的需求却被忽略了。久而久之,孩子发现即使[_a***_]了,自己的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听呢?孩子就开始反叛,为了自己的需求同家长斗争,恶性循环,双方的需求都无法满足,孩子逐渐就会认为自己是不重要的,不被尊重的。

针对这个问题,家长作为成年人,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真正的需求。像上面的例子,家长可以在饭后问一下孩子刚才为什么说自己是大力士,虽然延迟了,但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和话语被尊重,需求就已经满足了。有时候并不是家长没有满足,而是方向不对,比如今天孩子想买一个玩具,家长觉得没有必要就没买,但是生活用品都给孩子买最好的,这时候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连解释都没有,孩子就会误解为:爸爸妈妈不想给我我想要的,因为他们觉得没必要。所以家长辨识到孩子的需求后,如果无法满足,起码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想要,但是玩具家里已经很多了,这次的预算想给你换一些好的生活用品,好不好。”孩子从中可以感受到平等,感受到尊重。

也有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是有要求的,导致了孩子的误解。相信家长肯定遇到过孩子仗着自己成绩好获得家长溺爱的,觉得只要成绩好,不管出什么事,父母都会帮自己解决,最后生活无能。也有一些孩子通过撒娇去获得父母的关注,不管犯什么错都可以被原谅,那这些孩子就会一直延续这个方式,因为他们发现只要我的成绩好或者我会撒娇,爸爸妈妈就会满足我当下的需求,就会帮我买玩具,就会原谅我的错误。学习和撒娇就是他们满足自己需求的方式和工具。但同样产生一个坏影响,当孩子这次考差的时候,家长的关切和夸赞也随之消失,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沟通的媒介只有成绩,但家长其实不管什么情况都是爱孩子的,对孩子的爱是绵长的,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孩子和家长之间关系更加脆弱。

对于孩子的关注,家长不能只关注成绩好坏,还可以夸奖孩子今天自己独立完成作业,或者孩子今天和其他朋友分享了自己喜欢的橡皮等等,不断的发散孩子的思维,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这时候孩子才会知道原来爸爸妈妈的爱是稳定的,一直存在的。

孩子的需求,很多家长不以为然,但孩子的世界很直接,他们会将这个与父母对自己的看法联系起来,家长可以在能力范围内探索孩子真正的需求并且满足,如果不能满足的可以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在一个爱的环境中长大,对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也很有帮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学想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想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