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家庭方面 > 正文

儿童与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儿童与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关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家庭教育学前教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儿童与家庭教育学前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什么和什么是学前教育的两个重要的,场所?
  2.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对当今学前教育的启示?
  3. 分析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4.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把孩子教育成什么人?

什么和什么是学前教育的两个重要的,场所?

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是学前教育的两个重要的场所。

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是学前教育的两个重要的场所,只有协调一致,共同为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而努力,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儿童与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儿童与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学前教育机构的作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功能;服务家庭和社区的功能;促进社会公平。

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总之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学前儿童学习的榜样,家庭教育时刻影响着学前儿童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对当今学前教育的启示?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成功者,十分注重子女心中父母的一致性。《家范辑要》中说:“人子之情,畏父亲母,又父远母近,故父母俱贤,子必遵义方之教。

儿童与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儿童与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父贤母不贤,则庸之子,阳从父训,而阴奉母言,子之不肖,多由于此。”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教子当一致。儿童由于自己思想没有形成,很多时候缺乏主见,易于服从。

分析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心思想是孝,即百善孝为先,原则是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三字经》和《***规》的精华。所以古人常把《三字经》、《***规》作为孩子启蒙书。意义:1、我国古代社会特别强调治家、家教的作用。并且家教还要从儿童作起,认为“天下之事,莫不有其初,家之立教,在生子之初”。

儿童与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儿童与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获取功名,光耀门楣。

3、立志做人,修养品德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把孩子教育成什么人?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人。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惯坏了,目无尊长,衣来伸手,没有爱心,过着皇帝的生活。成绩无论多好,没有教养,我们做家长的都是失败者。

我努力把孩子教育成优秀而又有教养的孩子。谁都希望孩子长大有出息,我又何曾没想过。如果说不优秀我可以接受,但是没有教养我是万万不能接受,所以我正朝这个方向努力。

个人教育经验分享:

家庭教育是要培养独立的人,而不是家长意愿的“代言者”

我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因为身处教育一线,总能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囗头禅是“让我问问我爸(妈)”。“你***号多少?”“让我问问我爸(妈)”“你学文还是学理?”“让我问问我爸(妈)”“你那个实践报告啥时能交?”“让我问问我爸(妈)” ……

***如上述类似的情景出现在小孩子身上,你可能觉得无可厚非。可倘若出现在高中生身上呢?你还会那样认为吗?我想绝大多数人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遇事总想着问爸妈的孩子,他欠缺的绝对是独立自主的能力;即使将来他能独挡一面,他心理的底色也是不自信

这样听话的孩子一一一切以父母为准,没有自己意愿的孩子,除非父母能陪他一辈子,否则一旦离开父母,真不知道他们该怎么办。要不,我们问问他们的爸妈去?

面对这种唯父母命是从的孩子,我对他们的爸妈很无语。他们的教育只知“管控”与操纵,他们的孩子只能是他们的“传声筒”,而不是一个独立且具备个性的“人”,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应该讲究“张弛有度”的,即宽严结合、收放自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要学会放手、舍得放手,让孩子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地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只有孩子足够独立,我们家庭的未来才更有保障。

谢邀请!这个问题,特别想回答。

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孩子自我认知、自我发掘,而不是进行知识的强制灌输。

这个观点工作中得到一些人的反对,有人说:什么自我认知、自我发掘?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能有出路,其他的面谈。

是,做为老师,家长和学校给我提出的要求都是让孩子考个高分,于是我们拼命讲、学生拼命记,挺好,有很多学生考上了还不错的大学。

可是你看到了吗?大学一开始就迷茫无措、沉迷游戏不能自拔、攀比虚荣深陷混乱生活中的比比皆是,大学还没有[_a***_],他们就已经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这不是我们要的教育结果吧?

试想,在小学中学这12年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强制灌输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的那些知识,还能存在多少痕迹?我想应该是几乎没有了吧,失去了这些附着在表面的知识倒不可怕,可怕的是除了那些硬背下来的知识,他们什么都没有留下?

一个人到了大学还不能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自己的兴趣志向是什么?自己潜能又是什么?如果不知道这些,那么12年的基础教育是失败的,只能导致那些失败的结果。

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是不一样的,虽然在中学不一定成绩出类拔萃,但是他们却明确自我需求、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方法得当,到了大学反而会特别突出。这是为什么?他们也会忘记那些表皮的知识,但是他们却在12年的基础教育里,塑造了好的品格和个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这些足以让他们能发掘自身的潜力,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追求、能奋斗、能拼搏。

所以我说教育不是孩子的成绩,它是人的品格和个性的塑造过程,是能力和习惯培养的过程。

家庭教育的目标即终极使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

多数家长都有一个错误理念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绩好,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但是这些家长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社会才是检验孩子的最终标准。而这个标准,是综合性的。

有一个孩子从小就是学霸,基础教育12年,一直名列前茅,最后保送进了名牌大学。可是大学毕业一年,他职场表现极差,被辞退三次。然后他就整天闷在家打游戏,成了“啃老族”。

孩子的父母无奈走访孩子职场的原来的经理。对方诚恳地说:他对工作不上心,几次安排他工作,他说不喜欢做,就根本不干,没有任何理由,领导批评他,他满嘴都是道理,第二天闹情绪不上班。而且他很不懂事,开会喜欢打断领导讲话,在公司遇到老总从来不打招呼,跟同事相处也总闹别扭。家长想不通:一个那么优秀的孩子,一直是家长的骄傲,自己也觉得自己是挺成功的家长,孩子走上社会怎么就成了另类了呢?

这孩子身上,有些很糟糕的品性:不善与人交往、不懂尊重他人、心理脆弱、责任心差等等,只是在求学阶段,这些统统都被成绩遮蔽了。

问题出在家庭教育上在孩子小时候时,家长教他背古诗、教他学英语单词,却没有教他要懂规矩有礼貌,他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见到长辈不问好,家长不以为然。于是他工作后,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大吃零食大声说话,遇到领导视若无睹,都觉得理所当然。

在他少年时,家长教他学书法、学钢琴、学绘画,却没有教他怎么跟小朋友愉快地玩耍,他霸占公共玩具你由他去,他受欺负家长帮他打回去。于是他工作后跟老同事抢电脑、争业绩,总是无意识地侵犯别人,屡屡与人发生冲突,又不知如何解决。

他上高中时,你家长只关注他的学习成绩,却没有告诉他要尊重老师,他对长辈大喊大叫,家长熟视无睹,吃饭时别人没落座他就大快朵颐,家长也不以为然。于是工作后领导夹菜他转桌,领导开门他上车,领导开会他唠嗑,还丝毫意识不到有何不妥。

其实每个父母都清楚,我们终究会离开孩子,孩子也终将独立生存于社会,家长都是爱孩子的,那么就应该在我们离开他们之前,教会孩子和世界相处的能力,这才是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帮助保护

家庭教育的终极使命,其实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

?xml:namespace>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与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与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