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认识总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认识总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自己就是一名学心理学的家长,到底是应该照着教科书育儿呢,还是以自然的方式教育孩子呢?我也纠结过。现在我的孩子和我非常亲密,他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都会告诉我,连老师都会经常找我打探打探班里的事情和孩子们的想法。
我和我的孩子有时也会由于观点不合而产生矛盾。但是不管多大的分歧,我们很快能够和好。也许在观点上仍然没有统一,但是从情绪上我们可以很快恢复。因为我们彼此都知道,这些问题是“我们家自己的事情”,需要我们共同面对解决。
许多时候他第一反应是和我说“不”,情绪平静下来后我笑嘻嘻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说“不”呢?他也笑嘻嘻地回答:在我没弄清楚之前,说“不”是最安全的回答。你瞧,这就是孩子本来的模样,在他这个年龄,他就是这么考虑问题的。如果你着急,那就是你输了!
对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我总结了这么几条心得:
发展心理学方面的教科书上可以让我们比较系统地了解到孩子在各个时期成长的特点,比如依恋、叛逆、说谎等原因的形成,这能够帮助我们立足于孩子的发展规律上来看问题,而不是站在一个三十四岁的年纪,发愁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会这样。例如,他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他怎么总是回避困难呢,等等。
书上的这些规律是心理学家们观察统计出来的,不是每个孩子必然都会出现。那些焦虑的家长,总会等候着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的出现,然后“照方抓药”。这样你就相当于认定了问题一定会出现,然后孩子就会在你的预期中,活出你“预期”的样子,真的出现这样的行为。
“去问题化”是一个减轻焦虑的好办法,既然有些问题是有规律的,它该出现就一定会出现,那么你就不必真的把它当成一个严重的问题,这只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书上和学校里,都是实施孩子发展规律共性的部分。对于老师、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来说,这是工作。工作就意味着需要标准化、批量化地解决问题——在某个年龄段该学什么、该培养什么,对这个年龄所有孩子都是同质化的理念。
家里最需要的,是实施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灵魂有趣的孩子,而且这样他才会真正意识到他是“你的”孩子,他会有他自己的特点,也能够更好地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事物。
说起少年儿童,我家有二个。
孙——李刚凯,六岁;孙女——李佳欣,二岁。
喜欢带幼儿园的同学,到家中玩耍;喜欢到本小区的33、32、29栋的同学家玩耍;喜欢买儿童玩具,只要爱不释手的,不买不行,不买就吵就嚷;喜欢看少儿频道,如光头强、大雄、二雄,还有喜羊羊,不喜欢看电视剧、新闻、广告;喜欢零食,如糖果、副食品、牛奶之类。
做作业吗?如果爸爸妈妈奶奶,不要求不嘱咐,就不会主动去做作业;如果爸爸妈妈奶奶,要求做叮咐做,100%会看图识字,和完成作业。
早晨,到幼儿园上学,爸爸妈妈奶奶如果不去送,也不会主动去幼儿园;如果爸爸妈妈奶奶要送他去上学,听话,乖乖的背着书包走。
孙女呢?近几个月来,看见哥哥脱衣衫,说热,自己马上跟着脱衣衫,也说热;看见哥哥拿牛奶喝,嚷着也要喝牛奶;喜欢看少儿频道,如光头强,大雄,二雄,和喜羊羊之类,如果变频道,就吵吵嚷嚷。
***如哥哥放学回家,马上不粘爸爸妈妈,和奶奶了,立即跟着哥哥玩耍,或看少儿频道,学着喜羊羊唱歌,跟着喜羊羊跳舞。
爸爸妈妈奶奶教她什么,孙女会什么话。譬如看见爷爷叫“爷爷”,与爷爷挥手再见;看见哥哥叫“哥哥”,与哥哥挥挥手;看见奶奶拿着扫把扫地,孙女抢着扫,等等。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特征表现为从渐进的量变到跳跃的质变,表现出若干连续的阶段。按照学派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以认知发展作为划分标准,代表人物为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2-6岁为前运算阶段,6-12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2-15岁为形式运算阶段。
第二,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代表人物为柏曼。柏曼主张以内分泌作为划分的标准,将心理发展分为胸腺期(幼年)、松果腺期(童年)、性腺期(青年)、内分泌全盛期(成年)、内分泌缺乏期(老年)。
第三,按照情欲作为划分标准,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佛洛依德认为,按照力比多主要投放的身体部位,儿童发展可以分为:0-1岁口唇期、1-3岁***期、3-6岁前***期、6-15岁潜伏期,15岁之后为生殖期。
第四,以人格特征为划分标准,代表人物为艾里克森。其将心理发展分为:0-1岁信任对怀疑,1-3岁自主对羞愧,3-5岁主动对内疚,5-12岁勤奋对自卑,12-20岁角色统一对角色混乱,20-24岁亲密对孤独,24-65岁繁殖对停滞,65岁至死亡完善对失望。
第五,以主导活动作为划分标准,代表人物为列昂节夫。他主张以游戏和学习在某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活动来划分:0-1岁是直接的[_a***_]交际活动,1-3岁是操作实物的活动,3-7岁是游戏活动,7-11岁是学习活动,11-15岁是社会公益活动,15-17岁是专业的学习活动。
心理学上是把少年和儿童分开说的,3到六七岁为幼儿期,六七岁到十二三岁为童年期。
幼儿期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的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初步发展。探索精神和求知欲高涨,好奇心强,他们经常不厌其烦的向成人提出各种问题,2到3岁,提问以是什么为主,4到5岁以后就变成为什么为主。幼儿想象力丰富。创造想象具有新颖性,神奇性,超越性,幼儿的创造想象指向未来。
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认同的对象,主要是具有较高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能力,聪明健壮,漂亮的人。
3到4岁幼儿会进入第一逆反期。逆反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幼儿逆反主要是要求活动自主,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学习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学会学习是小学儿童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童年期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到10岁。4到7岁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主要表现为认知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站在自己的角度认知世界。八岁左右儿童脱自我中心化,是认知发展机制的转换期。
儿童自我意识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为重要。同伴的交往,对儿童具有重要意义,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诉求。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都有哪些?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心里是一张白纸。
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亲戚朋友,幼儿园老师同学在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完全依赖于这样的环境。这个环境好,孩子成长的就健康,这个环境不好,孩子从长得就不健康。
心理发展历程:
【好奇】↣【试探】↣【收到反馈】↣【再试探】↣【再收到反馈】↣……↣【形成心理认知】
孩子形成了心理认知是非理性的,非逻辑性的,是记忆性的!
比如,
孩子尝试着让妈妈抱一抱,如果妈妈拒绝一次两次三次。这孩子心里就会形成一种认知,妈妈不抱我或妈妈不爱我!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我国从古流传至今的谚语,与当今的西方心理学相关理论不谋而合。古今中外相似的观点,足以说明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岁以前是一个人大脑形成的关键时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方面,良好的互动和***对大脑的功能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岁看老和心理学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一定要用心理学来解释的话,只能说心理学其实就是育儿学,他很强调生命的早期养育方式,强调安全感,如果一个孩子三岁前有一个很好的养育着—妈妈的细心陪伴,生理和心理方面都照顾的很好的话,比三岁前没有固定抚养着好太多,相当于有非常稳定的人生底色,***患者大多3岁前抚养不当有关系。
我是儿科医生雨滴,很高兴为你答疑解惑。
老话常说,三岁看到老,确实是有道理的。
这个期间,宝宝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
在幼儿期内,宝宝就表现出不同的气质类型差异。
有的宝宝很是活泼,有的宝宝则比较安静;
有的孩子积极探索周围的环境,有的孩子则显得消极被动等等。
除了气质特点之外,宝宝们还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差异、能力差异和性格特点等区别。
这些区别,影响甚至决定了孩子们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取不同的行动。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心理学上,可以从心理安全体系的建立来论证。
有句话叫“丑人多作怪”,其深层含义就是指一个人没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就会表现出怪异的行为。
越是不自信的人,越是敏感多疑,当别人稍微有一点不太友好的表现,就退缩或抵抗。
而自信的人,则行事磊落,勇于突破和挑战,不质疑自己,因而做事容易成功。
一个人的行事风格,与童年时期安全感的建立离不开关系。
孩子大概在0-6岁完成心理安全体系的建立。
在这个阶段,如果父母按需喂养,孩子吃饱穿暖,哭了困了有人照顾,他就会认为他的生存环境是安全的。
这个阶段,孩子会不断探索世界,尝试去了解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如果父母能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并引导他创造一个安全温馨的生活环境,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对他而言是善意的,可以放心摸索的。
约在4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会十分强烈,他们会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认可。
“三岁看老”,字面上理解,三岁就可以看出这人以后怎样——他将成为怎样的人,是否有出息,可能有多大出息。有些地方也说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无论“三岁看老”,还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都是在民间流传的古话。古话之所以能一代一代传下来,因为它们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通过观察、总结出来的、在一定范围具有意义的“真理”。
现在看来,“三岁看老”,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是有一点点道理,只要大家不绝对、片面理解“三岁看老”的含义,以及不在这个问题上形成思维定势就行了。
人的0至3岁,确实对人非常重要。3岁婴幼儿表现出来的由遗传决定的先天气质、后天逐渐形成脾气秉性,在他成年或者老了,都还能找到或多或少的蛛丝马迹。
一、遗传物质不但影响孩子的健康状况,还会影响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刚出生的婴儿,并不是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同样的“白纸”。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遗传素质,这些遗传素质主要包括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比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遗传素质在***和卵子结合一刹那就被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毫无疑问是可以的,我看了许多心理学的书,渐渐的自己也能想通许多的事,心理开始变得健康,承受能力也在提高。
我本人比较喜欢心理学,哲学,宗教这些书籍,所以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沉迷在这些书中,现在依然是这样,最开始是想在书中寻找一种救赎,将自己的内心打开,到现在,渐渐的成为了一种爱好。最初,我十分热衷于用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去分析他人,也想通过他人的只言片语,些许动作判断出他人所思,他人所想,他人之性格。后来我渐渐的感到,当直接***用这种办法,简单粗暴的判断后,就会对这个人产生偏见,这种偏见甚至会持续很长时间。所以,心理学的学习,应该是要融入生活,用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他人,也了解自己,从而能以更为舒适的状态与之合作,轻易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没看过的书不敢推荐,我就推荐三本我看过,且个人觉得很好的心理学书籍吧。
1.《微表情心理学》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微表情心理学》,作者是[美]哈里·巴尔肯,微表情,是内心流露与掩饰,是心理学名词,这本书是一个学心理学专业的朋友推荐给我看的,个人认为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
2.《墨菲定律》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 阿瑟·布洛赫,这名作者呢一直热衷于收集各行各业的墨菲定律,关于墨菲定律的研究非常的透彻,并且出版过许多关于墨菲定律的著作。所以这本书是否值得一看就显而易见了。这本书也在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复杂,这里我想还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的,就是与人相处越简单,反而就越轻松,如果***都在不断的分析他人,那这个社会又会是一个怎样的走向呢?
3.《九型人格》
这本书的作者是 [美] 海伦·帕尔默,九型人格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这句话来源于百度百科。认清自己,读懂他人。
关于心理学的书籍还有很多,只有更多的学习,了解,才能更为准确了解他人与自己。
声明:所有图片源于网络
心理有问题的人,学习心理学知识对自己是有很大帮助的,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但是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是需要及时就医,让专业医生给予及时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我觉得,单纯学习心理学知识,并不能帮你真正自愈。
你听过这样一句话吗?
“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道理只有链接到了“潜意识”才能过好这一生。
潜意识是【那些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到的部分】,却依然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而一个人单靠自己是难以觉察到潜意识的。
心里有问题的人可以通过学心理学知识治愈吗?
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有专业的分类的,心里学的知识是广泛的,要根据严格的诊断、评估心理哪方面的问题,才能确定如何治愈。
我建议***都学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理解他人,人际关系好 ,身心健康。
已经心理有问题的人,要依靠通过学习完全治愈,不太可能,心理问题的形成和性格、环境等因素有关系,也与外界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关。
首先,要做到积极就医,找专业心理医生积极治疗,其次是,有余力就多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做到***的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认识总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认识总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42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