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感知规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感知规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0~2岁属于最早的感知运动阶段;这个精细时间划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用一生的时间研究出来的。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主要是通过感知和身体运动来认识自己和世界的。
为了更加精准,皮亚杰把两岁以下这个阶段,又划分成了6个时段,每个时段都有非常具体的的发展任务
7岁可能是时间观念发生质变的时期。观察力。幼儿期个体观察力开始发展。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不强,持续时间短,系统陆差,概括性低。
在认知活动中,幼儿基本上依靠自己的直接感知来认识事物,其记忆、思维、情绪及意志活动都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简单到复杂: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简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例如,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之后逐渐发展出感知、记忆、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活动。
从具体到抽象: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心理活动逐渐变得越来越抽象,开始出现对概念、原理等的理解。
从被动到主动: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受环境的影响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心理活动逐渐变得主动,儿童开始主动参与和影响周围环境,如主动与他人交往、主动思考问题等。
从零乱到成体系: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各个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表现出了更多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此外,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他们先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感知和理解世界,然后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技能。同时,他们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也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表现出更多的情感交流和社会适应性行为。
总之,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规律和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成长。
一、感升觉规律在教学的运用:
1、感知对***强度的依赖性: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如讲话声音、写字大小等
2、对比规律:需要学生感觉和东西,要注意差别明显,以便于感知
3、知觉对象与背景的相关规律:知觉对象与背景差异越明显,越有利于学生感知,如,需要学生感觉的东西是白色的,最好放在黑色的背景下展示……
二、知觉的特性在教学的运用(举例):
1、选择性 : 讲课语调、板书、内容重点突出,加强知觉对象与背景差异
2、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物易知觉为一整体,教学应分节分段,讲完一个问题应作停顿
3、理解性:注意新旧知识联系
4、恒常性:抓住事物关键特征,避免基它因素的影响。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1、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形成了因果联系
前运算阶段(2~7岁)
皮亚杰以不同形式的运算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运算指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的思维活动,或者说运算是指内部化了的观念上的操作。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7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皮亚杰的三山试验)
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感知规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感知规律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42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