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国儿童心理学电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德国儿童心理学电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儿童心理-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是2012年4月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鹤琴。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及儿童教育方法。
作者介绍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早年就读于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留学,接受西方新教育思想濡染。回国后在“南高师”、东南大学任心理学教授。20世纪20年代初,基于对自己长子连续808天的跟踪、观察和系统研究,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著作。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的著作(儿童心理)的问世,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所著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第一部系统的,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言语)的发展。
1882年普莱尔著作《儿童心理》。
普莱尔(04.07.1841 - 15.07.18***)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The Mind of the Child《儿童心理》Die Seele des Kindes,于1882年出版。这本书被公认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儿童心理学学科是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最早提出的。
普莱尔是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他对他的孩子从出生起直到三岁,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有时也进行实验,他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写成了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第一版,由于这部书的出版,就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陈鹤琴。
中国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陈鹤琴教授。在他之前,国内学者多只是翻译国外的儿童心理著作。而陈鹤琴于1919年留学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还用日记法对其子从出生到 三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这也是较早的有系统的儿童心理研究工作。
你只管善良,上天自有安排
高晓松在谈论子女教育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做一个温暖纯良的人,不管世界如何待我;
做一个不舍爱与自由的人,不管我们是否还年轻。
就像《海蒂和爷爷》中的小海蒂,用自己的温暖纯良感化了爷爷的倔强与冰冷,用自己的纯真善良治愈了克拉拉的孤独与抑郁,用自己的温暖开朗俘获了祖母的喜爱与关照。
《海蒂和爷爷》是改编自瑞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代表作——《海蒂》,100多年来,这部经典的作品多次被搬上荧屏。
如今它又一次被拍成电影,而我在电***第一次看到这个片子时,就被深深治愈了。
《海蒂和爷爷》的主人***蒂,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女孩,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还好有姨妈收留了她。
但在她五岁时,姨妈决定去城市工作,于是海蒂成了一个拖油瓶,被姨妈送到了爷爷那里。
海蒂的爷爷是一个冷漠倔强的老头,一个人住在阿尔卑斯山上。
可能是看多了国产同题材虐心故事,看到这个影名的时候,心里以为又是一部要准备大量纸巾的电影吧。大致桥段应该是祖孙生活艰辛不易,历经生活各种磨难,为了对方咬牙坚持并克服种种苦难,用悲剧和***裸的痛感击中观众的泪腺,最后以大团圆收尾。
在观看《海蒂和爷爷》的时候,好几次以为剧情将有大反转了,悲剧似乎就要出现了,但是没有,那根作紧的心弦也就慢慢的松懈下来。配上阿尔卑斯山的绝世美景和欢快的音乐,用温润来形容这部影片再好不过了。
海蒂自小失去双亲,由姨妈抚养长大至七岁,因工作原因把海蒂交给独自一人在阿尔卑斯山上生活的爷爷。性格孤僻且冷血的爷爷并不欢迎海蒂,甚至很排斥。
接触几天下来,爷爷发现海蒂其实是一个勤劳,懂事,善良乐观的小精灵,她是真心喜欢自己的爷爷,也相信爷爷不是别人眼中十恶不赦的人,也温暖了爷爷那固执冰冷的心。
从此,生活照进越来越多的阳光。海蒂跟好友皮特一起放羊,光着脚恣意奔跑跳跃在那两丘陵之间的绿毯上,嬉戏在蓝宝石般的湖水中,或者躺在能迷乱双眼的野花中,晴空一碧如洗,欢笑充斥其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国儿童心理学电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国儿童心理学电影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43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