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学儿童心理学阶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小学儿童心理学阶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有序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同时,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新质逐渐占据的优势地位时,心理发展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诸如发展的阶段、阶段的变化等,大体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同时,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可变性是绝对的。
(1)婴儿期:从出生到12个月末的这一年龄阶段。也就是人们所说的1周岁以内的“吃奶的孩子”。在婴儿期开始的头1个月,又称新生儿期。“新生儿”是人们常说的“没出满月的孩子”。婴儿期,是儿童出生后的最初阶段。
(2)幼儿期:儿童从1~3周岁末的这个时期称为幼儿期。这是学龄前期之前的时期,因此,也有人称为“先学前期”。儿童从婴儿期发育到幼儿期,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发育都是非常明显,各方面的发育和发展也都非常迅速。
(3)学龄前期: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这一年龄阶段。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之前的一段时间,即接受正规学习之前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属于儿童启蒙教育,对他们一生中的学习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劳动技能的水平都极为重要。
(4)学龄期:儿童从6~7周岁到15周岁这一年龄阶段,教育心理学中又把此期开始的6~7周岁至12~13周岁称为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时期。
1.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身体、能力、兴趣和性格特点,建立自信和自尊。
2. 情绪管理: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应对情绪的方法,如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
3. 社交技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关心和尊重他人。
4. 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5. 独立性: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的能力,减少对成人的依赖。
6. 道德观念: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权利。
7. 心理适应: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些心理发展任务😄 你是在研究儿童心理学吗?
儿童心理发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及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 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 通过吸吮、抓握等动作获得对事物的认知。
- 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概念,即知道物体即使不在眼前依然存在。
前运算阶段(2-7 岁):
孩子2岁以前称为第一阶段,为依恋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育主要任务是,跟妈妈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这样孩子才能有与人亲密的能力和对自我的满足感,才能发展起安全感。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4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