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模仿说儿童心理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模仿说儿童心理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孟禄认为“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是教育起源论中的心理起源论。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于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孟禄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教育著作有:《教育史课本》(1905)、《中等教育原理》(1914)、《在演变进程中的中国》(1920),并主编《教育百科全书》(1910~1913)在《教育史课本》中,专以一章论述中国古代教育,阐述古代中国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
提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这种观点把模仿作为教育的途径之一,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这就走向极端了。
12~18 个月大的宝宝对母亲的依赖性很强,宝宝最担心的就是妈妈离开自己。如果动不动就听到妈妈说“妈妈不在了”的话,宝宝的不安情绪就会加重。
当宝宝无法确信妈妈是否会离开自己时,他就不敢独立探索世界,更不愿意离开妈妈,甚至那些妈妈允许做的事情也不敢去做了。
所以,不能为了纠正宝宝的一个小错误,而对宝宝造成更大的伤害。
一岁半宝宝对这个世界还是懵懂无知的。
刚刚蹒跚学步,也刚学会说话,急于用手摸用脚认识这个世界,父母一定不要过多的干预小朋友的行为,保证在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多触摸多探索这个世界。
一岁半宝宝自理能力还较差,家长需要在世界观人生观上加以引导。
这个阶段宝宝生理的独立为心理的独立提供了可能,宝宝通过自己的身体行为去感知这个世界,慢慢地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不再是事事都愿意让父母来安排了。
另外语言的发展也促进了宝宝的心理独立,宝宝虽然不是很会说,但是已经开始透过语言来理解周围的人了
1、一岁左右的孩子需要完成自主任务的实践与克服害羞(或怀疑)解决两者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
2、这一时期的孩子学习并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尤为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表达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产生了"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自主意识。
3、而这时候父母出于爱护保护的角度往往容易阻止孩子的行为,所以这个时期孩子与父母的冲突很激烈,就是通常表现的所谓不听话,什么都爱跟大人对着来反着来,尤其在小朋友吃饭、大小便、游戏以及睡觉的过程中,经常会反复用"我"和"不"来反抗外界控制,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初生牛犊不怕虎嘛,一岁半的宝宝对什么都感到特别好奇,见到什么都想摸一下,由于不了解情况,怕出现意外,但又特别胆小,很容易就会被吓到,这就是一岁半的宝宝应该具有的生理特点。意见建议:不是什么毛病,也不是多动症,也不是缺什么微量元素引起的,就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利于宝宝学习新的东西,接触新的事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模仿说儿童心理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模仿说儿童心理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44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