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溺爱儿童心理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溺爱儿童心理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儿童的心理健康,指导主要是来自父母,孩子做错事,有缺点看父母怎么对待,这很重要,这影响儿童的自我形成。而来自周围的人和伙伴,学校,媒体等。如果父母能正确对待孩子,则其他的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会减弱。
1、发展——个体生命全程中所发生的系统的、连续的变化过程。(成熟、学习是发展的两个原 因)成熟——个体按照遗传基因中预先设定的生物程序的发展,学习——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发展分为生理、认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三个领域。
2、儿童: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一段时期,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规律)2.揭示儿童心理发 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4、发展心理学家的任务与目标:描述、解释、预测、帮助,使儿童发展最优化。
我们自古就有说:棍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或者慈母多败儿。那到底哪个才对呢?其实,可以做到“和善而坚定”,那何为和善又何为坚定呢?
例如现在上网课了,孩子在电脑前面做几个小时,给谁都可能会走神发呆,下面几种对孩子的回应,你觉得哪种最好!
A:你怎么这样子,这么不认真上课,站起来!下次再这样,给你好看的!
B:宝贝,你好好上课,下课我就给你玩Pad,你想玩多久就多久!
D:宝贝,你是觉得很无聊是吗?我们专注看视频的约定是什么?请你遵守!
A方法很严厉,可能立马孩子就会改正打起精神来,也有可能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抗。长期下去,孩子可能更加不喜欢上网课,上学,甚至会厌学。这一类教养方式是控制型。B方法很溺爱,也有爸妈觉得很公平呀。一物归一物,而且我也是爱孩子。然而,爱孩子是无条件的,不因为他做得好就爱,难道他不爱学习就你就不再爱他?显然不是,同时,如果这样下去,很容易就培养孩子讲条件,自我为中心,所有人都需要为我团团转对的骄纵。所以,这一类为骄纵型教养方式,眼不看为干净。任由孩子去成长。孩子能够全身心陪伴你就只有12年,错过了可能就失去了,而这种忽视型的家长通常不是我们,不然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发问讨论了!那第4钟呢?待孩子情绪稳定时,与孩子好好约定,与孩子肩并肩地一起解决问题。问题来了和善同理他的情绪,又坚定地需要他执行。既尊重孩子、尊重自己,还有尊重环境,这个就我们都期待的民主型教养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够自律,自信。
下面这图跟大家分享:
溺爱型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1、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独生子女,从诞生那天起,把全家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因为是独生子,所以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关注。如果我们要用画图表示,那么图上的箭头都是指向孩子的,这就是周围大人对孩子的爱,他整天都被这种溺爱包围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内心就没有爱了。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只是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他每天都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爱,无法去爱别人。一般来说,他要真的爱别人,首先要和别人建立联系,然后他才能产生对别人的爱。
2、溺爱使孩子价值观混乱
我们发现,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脑里边装着一些混乱的价值观念。所有的孩子都将必须走向社会,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他就接受不到那种正确价值观的熏陶,那他再走向社会之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因为他一直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他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然后他就会觉得他不需要这些正确的价值观,他觉得自己满足就可以了,甚至他的思维就停滞在那种感觉里。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的。这都是溺爱使孩子产生的结果。
3、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的做事。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我们却对孩子实施溺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
4、溺爱使孩子厌恶学习
由于我们溺爱孩子,致使孩子诸多的能力都被掩盖了,这样他就发展不起来了。一旦这种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他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样的孩子就会在学习上遇到诸多的障碍,也就说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上他都受挫,于是孩子就不喜欢学习,最后厌学,甚至辍学。在我们房间里,就能很好地观察出这类孩子,当他们学习成绩下降时,然后紧跟着其它的毛病就都出现了,因为他的学习动力,被我们家长的溺爱限制了。非常明显,厌学的孩子几乎都是在溺爱中长大的。
严厉型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每个父母都爱着自己的孩子,想尽自己的可能满足他们。
可是一些父母知道,溺爱孩子是不对的,什么都满足孩子,只会让孩子变得为所欲为,不思进取,认为一切东西只要他动动嘴就可以得到,于是他们对孩子严厉的[_a***_]。而另一类父母则没有原则,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论是非,这就是溺爱。
不管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都是一种爱,但是后一种则是爱的过分了。
爱应该分清是非,而不是一味的满足。这两者并不需要什么平衡,因为溺爱就是一种爱,两者息息相关,只是爱的方式不同罢了。
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在严厉和溺爱之间要做个平衡,要给孩子制定规则,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严厉的管教,但不是打骂,要讲道理。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不要吝啬夸奖和奖励。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有的时候严厉可能会解读为对孩子有要求,不放纵他,溺爱却变成了偏贬义一点的词语。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不仅是严厉与溺爱,其它的事情也是一样。
有一句话叫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可以有出息,也就是望子成龙,但是每家的孩子情况又各不相同。
对于教育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只能用所学的本领去引导他们,在不同情况下每个孩子的表现是不同的,所以对待孩子的方法也应该随之变化,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里培育出来的,一个宝贝六个大人围着,这显然会增加孩子自我优越感,任性的起点也会随之变低,当然不是所有家庭都是这样,随着各种育儿问题的增多,也可以看出来,父母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培养越来越重视。
用自己试过的一个方法来说,孩子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接收程度,我指的是对你的要求也会有不同的吸收效果,比如给孩子制定相应的规矩,在不同年龄制定的规矩也是不一样的,错过了,你再去纠正以前的问题,肯定是要花费些力气和时间的,时间一长,自然缺少了耐心,使用的方法也会变得严厉,而更严重的问题也是因为平时的每一个小细节的累积,才显露出来的,试想当孩子闯祸后一般家长的态度会是如何?
所以我们教育孩子到底是严厉还是溺爱还是有其它别的方法,这个多数都是取决于你平时和孩子的相处,自家给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里是硬性的规定,其它就是细则,需要的是家长的细心,耐心和爱的浇灌,哪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引导,在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的。
教育孩子不是做数学公式,程序化,并没有万能公式,套进去所有人都可以应用,解题,更多需要的是人性化教育,其它的不过是配合不同的方法手段,来达到使孩子成才的目的。
首先关注到这个问题的您,一定有善良敏感的内心。会对孩子的心灵处境感同身受,对这样的现象不能理解。我们不妨试着分析一下这种现象。这样的父母从主观意愿上可能分为两类:一类是觉得在与孩子开玩笑,也就是“伤害不自知”;另一类是不会爱和尊重孩子,“以爱为名的控制”。举个第一类的例子,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经常吓唬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你是外婆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或者威胁“割掉小***”等等之类的话,对父母来说是个玩笑话,也不过是希望孩子听话,有时候父母也会因此觉得孩子把玩笑当真的反应很好玩,屡试不爽,但并不会意识到这样的话会伤害到孩子。对于有些敏感情感丰富的孩子,会留下深远的负面记忆。这种“伤害不自知”的家长其实很多,所幸亲子相处有千千万万的细节,这些不愉快也会和很多幸福的记忆混在一起组成童年,不良影响基本可控。对于某些细节耿耿于怀的孩子,长大后往往需要自己意识到并修复这些细节问题,和父母去讨论去和解,最终释怀,实现成长,大多不会把这种“不自知的伤害”传给下一代。而另一类情况下,父母自身付出爱和表达爱的能力有所欠缺,有时也不是其个人能意识到或者有***改善的。对于孩子,控制欲大于爱,有时会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和不良处境(比如贫困、不能离婚、不能自由工作、因为生女孩受到排挤等等)迁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有伤害的话和行为。在对孩子的一些惩罚性言语和行为中,可以得到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情绪发泄,在对孩子的控制力中得到一些对生活的掌控感。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对孩子心理影响常常难免的的。然而,埋怨谴责这样的家长,并不解决问题,他们自己往往也是受害者。他们成长的环境没有给他们条件行成更为健康温暖不控制的人,缺失爱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或者仅仅是不会正确表达爱。心理辅导能够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力量,学会爱自己。家长自身成长改变,这样才有可能解决对孩子伤害的言语行为。而孩子如果已经成年,也无需停留在纠结愤恨父母,过去的无法改变。转变从自己身上开始,从当下开始。当然,对于极个别涉及虐童的***,需要诉诸法律解决,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希望这种探讨分析,对您理解这种现象能有所启发。答者:暖心理咨询师赵静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你父母所表现的行为,我不认为是在故意伤害你,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他们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共情,二是投射效应。
所谓的缺乏共情,是指他们不能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比如牛***剑,你的父母觉得这很正常啊,他们那个年纪已经习以为常了。如果他们考虑到你的年龄,你的见识,考虑到以你的知识和经验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不会笑了。
另外是因为投射效应,即一个人自己怎么想,他就会认为别人也怎么样。你父母觉得那么个牛杀的好,他们认为你也是这样认为的。
总而言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共情,二是投射效应,正常。
相信每个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材的,但有时候他们的做法可能并不能够得到每一个孩子的理解,甚至于有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行为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我自己也活得好好的,所以他认为这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作为父母来说,一定要多关心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不要一味的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就是对孩子好,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质和精神交错更替的世界里,孩子的世界观和个人价值观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同时他们也没有对人情世故的判断能力,有的只是自己最直观的看法。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也许在家长的眼里他们的解决方式是最好的,但是相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没有办法理解这种行为到底有什么好,有时候反而会触碰到孩子的心灵底线,以至于他们出现反叛的行为,因为他们知道那种做法带给他们的只有心灵上的伤害,而且并看不到任何好处。因此,我们走每一步路和说每一句话之前都要想一想是否会对别人带来心理上的伤害,不要把无知当藉口,你可以无知,但是你不可以乱说话,也许别人可能因为你的一句话而蒙上一生的羞耻感。如果你还以此为乐的话,那么你的孩子在过后的一系列行为反应都将会是你为此所要承受的惩罚。所以,不要享受一时之口快,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吧。
父母的心理状态,很多时候是取决于自身的经历,不可否认的是人之本初都是有爱心的,都是善良的,所以父母首先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但由于每个家长的心理体现是不同的,所以在最终的体现上,有的人表现出的是过分地宠溺,有的人则表现出的是冷漠,或者是不刻意的伤害。有些表现出对孩子心理伤害的父母,他们本身是无意识的,他们并不知道言语伤害了别人,所以他们的心理上是没有任何负罪感的。
另外,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可能会让父母心理承受较多,所以他们所说,所表达的也都是一种宣泄,以此来体现他们对生活的不满,这是一种释放的过程,也是疏导内心情绪的过程。他们的本意可能并不是仇视,而是一种自身情绪的宣泄。而且作为成人来讲,他们本身的三观和心理建设已经很完整了,所以他们拥有自己的意识,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且不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
这时,作为孩子的可以选择和家长诉说,表达自己对他们情绪已经释放方式的不满,让家长了解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伤害到自己,相信这时的家长会做出相应的回应。另外,我们也要站在一个对方的角度,考虑让父母出现这种消极情绪的原因是什么,自己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舒缓家长的压力和痛苦。自己所受的伤害,也可以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和他们交流。
对于自己的小孩,一些父母的行为总是有些偏离我们心中认为应该有的做法。
比如,一个小孩在背课文,背了上句,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下句,于是在一边听课文的爸妈,可能就会说: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背不清楚?
还有一些刚上小学的孩子,面对不会写的作业题,向父母去讨教,一些父母看到题目后,往往先是对孩子嘲笑一番:你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
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是以自己的能力水平去衡量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照理来说,这是不公正也是不正确的评价机制。也就是缺少了心理学当中说的“共情”。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如果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进行共情,那么父母在于孩子的沟通也不能得到正向沟通、交流应该发挥出的效果。
而其实,在这样心理的背后,父母隐藏着一种对孩子的极大的控制欲。父母想要对孩子有极大的控制,而这种心理的来源,则是害怕孩子会与自己进行分离。这样期待与孩子进行捆绑的心态,又可能是来自,从小开始就得不到他们父母的关爱。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做的,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内与孩子进行情感的分离。如果没有恰当的与孩子进行情感分离,那么孩子将来的个人的独立精神也会发展的不完全。
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溺爱孩子是孩子什么需求都满足吗?
可能会产生:
1 孩子对钱/父母的付出和辛苦工作换来的,没有很深的体会和认识,便不懂得感恩、回报及分享。会习惯性的索取,并认为理所当然,再以后想控制或管教就难了。
2 建议:在物质/钱方面有底线,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接受。
3 孩子在基本的教养/礼仪方面还算优秀,那生活、学习习惯要注意了,因为平常若是太贪玩,会把习惯带到学习上。而且进入学习状态慢,或产生厌学情绪。
4 建议:家长跟孩子一起劳动,培养生活乐趣习惯,对其他游戏***等有一定时间要求,并适当奖励做的好的地方。而不是一味满足。
5 有些兴趣可以磨炼心性,比如写毛笔字、运动可以让焦躁/玩闹的情绪缓解。
如果男孩子不在磨炼中长大,那将来问题会非常让人头疼而且多半你觉得失望。所以我的建议是让一个爸爸会敬畏三分的人告诉溺爱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如果可以让对方来管孩子,比如奶奶或者爷爷。
感觉到你对爸爸的否认,这样的关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欢迎和鼓励爸爸,更容易带来正面的教育效果,如果你们已经离异,面对现实会减少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避免把父母的矛盾带入孩子的养育。
可以参考一下今日头条号《教育的观点》独家专栏《如何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看看一位博士妈妈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从2岁开始就喜欢读书的。本专栏将与您分享来自于一线的真实有效的国内外最新心理学、教育学经验与方法。【【教育的观点】如何培养孩子阅读?写作和说话曾让我如此痛苦,不希望孩子再经历】;app=news_article&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爱是应该有分寸的,当爱变得没有尺度,那就成了溺爱。溺爱下的孩子,他是感觉不到被爱的幸福的,也不会珍惜父母的爱,一个长期被溺爱的孩子,会变得盲目自大,狂妄,是很难经受住一些挫折考验的。
像爸爸出现的这种溺爱现象,将来很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现在看着是爱孩子,其实是自己亲手把孩子推上了不归路,但以后即使发现了问题,但到那时孩子已经大了,再想改变就很难了。小树要从小开始修理,孩子也是一样,从小就得慢慢教育,但家长要掌握好爱的分寸。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不能让孩子觉得你的爱太廉价。不然孩子首先失去的就是爱心,他们就会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不懂得如何去跟别人分享爱。当孩子的心变得冷血的时候,那一切就晚了。所以,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也是很有价值的,不是随便就可以得来的,更不是一文不值的。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贪恋某种物品的阶段,就拿我家孩子来说吧,女儿从小就喜欢抱着我之前穿过的一件睡衣睡觉。
每天晚上必须要抱着睡衣才能入睡,有时还会闻一闻衣服上的味道。有一次我尝试给她拿走,她立刻警觉的睁开眼,并且哇哇大哭,没办法只好还给她了。
孩子贪恋某种物品,其实就是泛灵心理在做怪。
他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3~4岁的孩子,普遍都存在泛灵心理,在这个时期,孩子将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有意识的一种行为。
举个例子:女孩子都喜欢玩布娃娃,会给她穿衣打扮,有时还会和布娃娃对话,就像是她多年的小伙伴一样。
生活中我发现有些妈妈,在看孩子时,如果孩子碰到桌子椅子什么的,哇哇大哭,妈妈们就会心疼的抱起孩子,一边安慰宝宝,一边使劲拍打桌子:“叫你碰宝宝,叫你不听话”!孩子看到会破涕而笑。
这种做法当时虽然满足了孩子,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使用泛灵心理,是一种报复行为。时间久了,对孩子身心成长无益。
1、不要吓唬孩子,带给孩子恐惧心理
小时候我总会听到奶奶对我说:“再不听话,让小鬼把你捉去”,导致我非常害怕一个人待在家里,晚上不敢出门,外面风声呼呼作响,我担心是妖怪来了,要把我吃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溺爱儿童心理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溺爱儿童心理学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44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