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标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标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校教育就需要老师负责把事情做好,家庭教育就需要家长负责,把家庭的事情做好,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们如果两边的实力不对等的话,两边的认识不对等的话,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必须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进步。
并且家长的认识高度也要达到这个高度,因为即使到现在,还有很多家长认为学校应该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每次说起来都拿二三十年前的自己说比较,说自己当时读书的时候家长都不认识老师,自己还是成才了。这样是不对的,因为时代已经变了,现在每个优秀的孩子都是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培养的结果。
第一个结合是观念的结合。学校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人的社会化,这是家庭教育取代不了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和学校教育相向而行。这个观念一定要建立起来。
第二是避免做孩子的保护伞,儿童的成长需要经历风雨,见世面。孩子在学校遇到的问题是在集体中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性是任何一个家长都代替不了的,所以要高度重视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接受专业化的建议。
第三,定期召开家长会,由班主任以及各班任课教师,反馈近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第四,针对学生的问题日常教师间要有沟通,各任课教师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孩子表现的特殊情况。
第五,建立家校双向沟通管道,教师可以向家长,或家长向教师反映学生情况。真正实现双向互动,家校合作。
学生的成长主要是在两个环境中,家庭和学校。因此,两个环境中的教育成败决定着学生成长的质量水平。我身处农村,现在社会充斥着发展经济,农村的家长大多都远离家乡出去打工,把孩子留给年迈的老人照看,而老人的精力,学历,素质水平,再加上隔代溺爱,所以,现在的家庭教育在农村很落后,甚至可以说不存在。学生的成长,人生观的形成都依靠学校教育。
对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正如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道路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却不是教育的终点。做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必须立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各自特点和功能,做好“四个坚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包办代替或互相推诿;坚持为所能为为所当为,既量力而为更勉力而行;坚持家庭为先、学校为主、孩子为本,把家庭教育的先导性、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和孩子本身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四个坚持”,共同构建健康积极、各扬其长、各尽共责、紧密协同、美美与共的家校关系,力求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在相携相行相伴相生中,共同谱写孩子成长的教育进行曲。
学校和家庭该如何教育孩子,家庭该如何教育孩子?你好题主,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我有必要来回答一下,因为我是三个孩子的家长,从小和学校老师沟通孩子的教育,也一直在学习孩子的教育方法,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
学校和家庭该如何教育孩子:我从几点来给点建议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学校只是***教会孩子的文化知识,家长需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性格、习惯培养等比较小的细节教育。
第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每个家庭的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或者爸爸妈妈自己带孩子等情况不一样,我们要针对性的处理,最好是爸爸妈妈要保持良好的夫妻感情,不要当孩子的面发生争吵,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影响,让孩子误以为家长关系不好,形成偏激的性格特点。
第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到孝顺父母,诚信对待朋友。现在的社会年轻人都比较浮躁,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乱发脾气。对父母不孝顺,大声顶撞父母,要比较小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模仿,以后你的做法将对孩子的人生有影响。对待朋友也要诚信相处,对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也是有比较好的帮助。
第三:家长要多学一些育儿知识,多和孩子沟通。在不同的年龄段的孩子,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样的,要平等的和孩子沟通,灌输积极的生活态度。家长不能主观意识太强,也不能事事都帮助孩子安排,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理想。
第四: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以文化课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家长要多和老师沟通,对孩子学习和成绩多点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的学习。包括孩子的[_a***_]和情感的变化,也需要老师和家长多互动,做到家校联合教育孩子,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环境,让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是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多沟通,多交流,多关注孩子的每个年龄的成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标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标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45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