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小七儿童心理学-小七儿童心理学在线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七儿童心理学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小七儿童心理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大是什么意思?
  2. 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都是父母的责任吗?

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大是什么意思?

俗语“马看四蹄、人看少小。”和此俗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古时候人们对事务精心观察、仔细总结的成果。

这句话是古时候人们对自身成长的观察经验总结的成果,意思是指孩子在3至7岁的行为表现和待人处事态度中可以预示他们成年以后的个性特点

小七儿童心理学-小七儿童心理学在线阅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在现代心理学上也认为个性形成的萌芽期是在3周岁以前,一个人性格的核心成分是在3-6岁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如果以后没有特殊变故或有目的教育,个性基本上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都是父母责任吗?

不要一遇到问题,就甩锅给父母,这样挺不好的。

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不是父母的责任,这个还是要分年龄阶段和分人的。

小七儿童心理学-小七儿童心理学在线阅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是什么事都是父母的责任。

低龄儿童,比方说,7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很多问题,一般都是父母的原因。

而大龄儿童、青少年,他们的很多问题,除了跟家庭有关,还跟他们所在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小七儿童心理学-小七儿童心理学在线阅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长期的一线教育和社会调研中,我们发现低龄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习惯、口头语、对事情懵懵懂懂的看法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跟他们朝夕相处的照顾者。

这个照顾者如果是父母,他们的言行就跟父母的言行很像;

如果父母在外打工,照顾他们的是爷爷奶奶,他们的言行就跟爷爷奶奶很像。

低龄儿童主要是从父母等亲人身上,去模仿学习的。

我觉得这个大部分是父母的责任,如何都是推脱不了的。不是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吗,父母要教孩子的就是这些,不是说言传身教吗,传的就是这些。不是说三岁看大吗,“三岁”阶段就开始抓这些。

各种行为跟品德问题,都是一路上累积出来的,所以平常不要随意放过,原则性的问题,底线问题一定不要随意放过,孩子的童年,父母尽量陪在身边,多关注孩子,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帮助孩子解决困惑,让孩子心无阴霾一路晴天,如果父母都做不到关注自己的孩子,那么不要指望任何人,赚在多的钱,有可能换来一场悲剧。

这个社会风气的确很不好,这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们的孩子教好教强,让我们的孩子除了学习以外,还有很强的生活生存能力,可以很好的适应社会,即使遇到困难,也能积极去面对,即使伤心难过,也能很快振作。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是一位宝爸写的,我觉得说的很好,说:孩子小的时候,根本没有放松的机会。真的很有道理,不过很多人不以为然,很多人觉得小孩子,最好敷衍了,一些小细节,根本不在意,他们却没有意识到,等孩子长大了,不,不用很大,童年时期过完,孩子的自主思想就非常的明显,父母想管都管不了了,没机会了。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妈妈,但在这一方面,我却很强烈,我孩子一个两岁一个九岁,我觉得孩子童年阶段,就是我无烟的战场,我将全力以赴,奋战到底,不仅仅是吃饱穿暖,重要的是教育,教育,我会尽最大努力去学习,给他们最好的言传身教。等到孩子大了,那才是我放松的时候。

孩子的自身修养的培养以及生活技能的培育,都需要家长的参与指导随着人们对心理知识的深入了解,发现父母的言行和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持久性的,会延续到孩子成年后。

很多父母学习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后,都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希望能够帮助孩子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

然而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父母的错误导致的吗?尤其是对情绪的控制问题?

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孩子的身份来咨询和父母相关的事,虽然他们有的已经成年工作或者已经为人父母,但是在父母面前永远是个孩子。其中可以看出,父母和孩子的依赖关系是非常强烈的。

同时又让人沉思,一定是父母做的一切才让他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吗?

比如说,咨询者中有一位到适婚年龄的人,在谈及父母时,会习惯性运用年幼时的思维方式来描述对父母的情感,并且从意识层表现出对父母的依赖。

一、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事情都是由父母包办的,这种无微不至的帮助,让孩子产生了依赖性。即使是已经成年,却还是极度依赖于父母。

二、长大后有了自主的能力、可以在生活中独当一面的时候,仍然选择依赖于父母,拒绝精神上的成长。

所以一个人情绪或者道德上产生的问题,并不都是父母的错。作为孩子可以依赖于父母,埋怨父母的不周到,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主动的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也许会有人产生疑问,一个被父母过度控制、从不知独立为何物的人,该如何做到对自己负责呢?这个过程并非容易,需要有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对自己和父母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当一个人了解了自己的家庭关系,以及自己是如何变成现如今的状态的,就可以慢慢走向成长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

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简单粗暴地直接回答“是”或者“不是”。应该分角度去谈,或者说分立场与动机去谈。从父母的角度而言,如果身为父母者能秉持“孩子身上发生的行为问题更多是因为父母对待他们的但是不够恰当所致”。那么,作为父母,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行为问题,就能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而不是简单的认为:“这个熊孩子又怎么了?”,对孩子会有更大的包容度与接纳度,能更感同身受地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更多考虑做为父母还有哪里做的不够恰当的地方,那么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会更有利。在这样的父母面前,孩子能够更加放松的做自己,可以坦然地表露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用担心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会被父母不接纳,甚至批判。当然,也没必要过度认为一定全是父母的责任。过度的话,父母也会压力过大。

换个角度而言,做为孩子,如果认为自己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原因都是父母做得不够好,甚至是父母做得很差劲。那么,对于自己的自责感会减轻,会知道并不是自己的错。这对于心灵的治愈是很有用的,也是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试图来来访体验到的一个部分。但是这个也不能过度,如果把所有责任都推给父母,那么就可以给自己的不成长找到了颠扑不破的理由——都是父母不好,我才这个样子,因为他们过去那样对我了,所以我就没法成长了。所以,这个问题是需要像上面的分析一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陈啸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七儿童心理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七儿童心理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