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的影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的影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首先,这问题问的并不恰当。“子不教父之过”与道德有无遗传性并无实质关联。
“子不教父之过”意为: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与道德遗传何关。
再言道德有无遗传性?回答肯定是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与后天的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关联的。
人一出生,首先面对的就是与父母亲人之间的相处,也就是所谓的启蒙教育。父母亲人的言教身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品质道德的发展。长大后再通过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身的体会理解从而构造了一个人的道德观念体制。
父与子,具有遗传特征的除了外貌还有就是性格上的类似,这是有着很多鲜明的例子。一个孩子的性格总会与其父母一方相似。当然在后期的环境熏染中,性格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根子上还是相似的。
所以说,道德是不具有遗传性的,具有遗传性的是外貌与性格。
人性中有善有恶,本先天具有,如吃喝睡觉本能一样,在后天家庭培养其明辨善恶的本领,和取舍原则,最后是人生际遇,社会环境,所以父贤子未必贤!庸家也出豪俊!身体能遗传,性格也许受影响,道德影响不太大,兄弟贤愚大相径庭太多了!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道德确实是遗传的,也只能遗传,没有办法从其他地方得来。这是为什么?
当然,我此处所指的“道德”并非常识中的道德观念,也就是从后天培养出来的习性道德标准,比如,我们平时生活中所定义出来的“善恶”,不是真正的善恶本来面目,善与恶没有绝对的界限,都是通过旁观者的心灵角度投射出来的意象。你只要稍微换一下角度,就可以将两者颠倒过来。
真正的“道德”超出了人类的意识范畴,没有办法通过人类的思想去评判,就像万物所呈现出来的“一阴一阳”,介于两者之间的那个东西难以言说,是为“天机”,任何人都很难泄露得了的。
哪怕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没有办法将这种“天机”以文字的方式表述清楚,即使他已经得到更高智慧的启示了,当灵性意识跑出来后一切又归于“虚空”。所以圣贤都很聪明,他们为了启蒙凡夫俗子,换了另外一种说法:“子不教父之过”。
父与子之间必然是由某一种东西连结在一起的,否则宇宙万物都不可能存在了。“父”不是从天而降的,有父才会有子,父与子不能以兄弟相称,这中间有个先后顺序,就是道德。
儿子犯错,错误全在父身上。因为“父”没有把这种道德顺序完美地传递下去,他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于是扭转了后者的心灵角度,从而在儿子扭曲的心灵层面转换成了另一种心智模式,暂且称之为是儿子自己的世界观吧!
打个比方,你把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揉成一团,然后传递给另外一个人,虽然都是同一张钞票,但是在另外一个人的眼里钱已经变成另一个模型了,他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个钱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无可厚非。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仅仅是后天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产物,还是有先天遗传的因素,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孔子说:“上智与下愚不移。”有天生的圣贤,有天生的坏蛋,这种先天形成的道德禀赋是后天教育无法改变的。这就等于承认道德的遗传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个家庭,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社会和时代,几乎受同样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的一批人,会表现出极为不同的道德品质,如鲁迅三兄弟。
在还没有接受社会教育的婴幼儿中,已经表现出勇敢和胆怯,顽强和脆弱的不同品质。
这说明,在社会环境和教育起作用前,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了某种道德品质的基础或因素。心理学上称作气质、性格、个性等等的东西,实质上就是某种道德形成的自然因素,这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这种自然因素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有的加强,有的被抑制,有的可能被消灭。先天的自然因素在每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的作用大小不一。但在整个人类的道德形成过程中,显然社会因素的作用大于自然因素。
也可以认为,人们的道德形成,是一个由自然因素、非道德因素转化为社会因素、道德因素的过程。比如有的小孩一生下来就好强、胆大,他最初的啼哭就比别的孩子洪亮,急促。他学步快,不怕摔跤,迈出的步子是毫不犹豫的。他敢在晚上一个人呆在没有灯光的屋子里,等等。这种气质、性格尚未经人教育引导,是一种自发的倾向,可以看作自然因素。后来,父母和家人,教师等夸奖、鼓励这种行为,说“好孩子,真勇敢!”经过人们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加以培养、教育,这种气质特点就转化成了道德品质。
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设或初步判断:道德形成是自然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因素的作用随社会发展不断增强。人距离原始的自然人越远,社会因素在人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越大,但始终不能完全排除自然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说,不能否认先天的遗传的因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的影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的影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4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