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作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的儿童。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学前期,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 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
①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
②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帮助儿童积累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语言和认知技能。
记忆也促进社交发展,帮助儿童理解情感和互动。它是儿童学习、适应和成长的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龄前的孩子不善于表达,除了家长,幼儿教师是陪伴这个阶段孩子最多的人,为了更好的照顾和帮助孩子,幼儿心理学对于幼儿教师,跟家长同样重要。
一些重要的理论帮助教师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取恰当的方式缓解孩子情绪,学习到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良好的身心健康。
比如,现在比较一致的认同孩子的成长是由遗传,环境,生理成熟,教育,孩子的活动本身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理论一路发展至今,由很多心理学家的贡献,比如精神分析学派的佛洛依德和埃里克森,都有一套人格发展理论,把人的生命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和心理需求,发展任务,如果顺利完成发展的话,将获得哪些品质,如果没有发展完成,会对后学阶段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比如一岁以内的孩子把能抓到的东西,或者手指放进嘴巴里,以前很多老人都尽可能阻止,因为觉得非常不卫生。
而心理学家发现,这个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要的阶段,并称为口欲期。
在完全没有行动的能力的时候,婴儿主要通过嘴巴味蕾的感触来了了解和认识世界。如果得不到满足,成年后往往表现为多使用口来发泄情绪,咬,骂,吃。一些异食症患者也是跟小时候口欲期得不到满足有关。
这个阶段孩子在发现自己无法控制是否有足够的食物,乳汁或者牛奶等,发现妈妈并不是自己的一部分,从而学习跟妈妈的分离。
当得到充分的爱和关怀,感到我是被爱的,值得爱的,孩子可以缓解最基本的焦虑和恐惧,如果缺乏爱和陪伴,未来需要用一生去学习,有人即使有家有伴侣有孩子,也许会很难以拥有爱的能力。
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运动认识世界;2-7岁为前运算阶段,这段时间的儿童以模仿为主,缺少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初步形成逻辑思维;11-15岁为形式运算阶段,抽象思维逐渐形成,儿童具备了对***设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针对儿童不同的年龄段,可以更好的促进儿童的早期心理发展,力求在儿童早期树立健康的心理,尽可能的确保儿童在今后的成长发展中,拥有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学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作用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49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