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同伴关系-儿童心理学同伴关系的概念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同伴关系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同伴关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伙伴效应?
  2. 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伙伴效应

这又被称为同伴效应,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主要是指个体思想行为、态度等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或者群体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表现为同侪压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

教育领域,伙伴效应尤其显著。例如,学生成绩往往会受到同班或同年级同学平均学力的影响。如果班级中大部分同学都对某一门课程特别感兴趣,那么这门课程的整体学习氛围就会变得非常浓厚,其他同学也更可能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成绩。这就是伙伴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具体体现。

儿童心理学同伴关系-儿童心理学同伴关系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外,伙伴效应不仅出现在学校环境中,它还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人们在购物时,往往会选择那些大众化、受欢迎的商品。这也是因为人们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周围人的选择的影响,从而做出相似的决策。

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

1、情境性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即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2、模仿性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及其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重复(再现)。模仿性是幼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幼儿经常学父母老师或同伴的样子,说别人相似的话,或者再现别人做过的行为、动作。

儿童心理学同伴关系-儿童心理学同伴关系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从他性从他性在幼儿道德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儿童认为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是绝对的,来自于外在的权威,不能不服从,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来自成人。同时,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

4、道德情感由不稳定向持久、稳定发展幼儿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他们在与成人、同伴交往使他们道德感指向的事物或对象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由近及远,由较直接到较间接,由具体、个别的行为到一些比较概括、比较抽象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道德情感也不断丰富起来。由于幼儿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的变化,特别是事物性质的变化,使幼儿情感逐渐由比较肤浅、表面、不稳定发展到持久和稳定。

什么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列举西方许多学者的一件,例如心理学者齐格勒强调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

儿童心理学同伴关系-儿童心理学同伴关系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

美国一位影响颇大的心理学家墨森则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等。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表现形式: ①自我认识,先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然后知道自己的名字。对“我”字的掌握; ②自我情感体验,包括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等等,比如3岁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信,常要求自己独立干一些事情。 ③自我控制与调节 ④自我管理

2、社会[_a***_]的发展 表现形式: 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3、社会行为的发展 表现形式: 亲社会行为,包括帮助合作、共享、谦让等行为。 攻击性行为,包括言语和身体侵犯。 社会退缩行为,撒谎行为,嬉戏,告状行为等等 这些社会行为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4、 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表现形式: 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克服困难、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等

5、 社会情绪情感的发展 表现形式: 依恋感,同情心,责任感,羞愧感以及各种情绪的表达和控制。各种情绪包括高兴、生气、伤心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同伴关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同伴关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