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效应-儿童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效应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效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同情弱者的心理学效应叫什么?
  2. 群体有哪些心理效应?
  3. 棉花糖效应是什么?

同情弱者的心理学效应叫什么

应该是示弱效应。

 含义如下:   

儿童心理学效应-儿童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同情心往往使人愿意去帮助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往往使自己非常有成就感。败犬效应又叫支持弱者效应、示弱效应,恰恰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支持弱者效应指的是人们普遍拥有对弱势的一方产生同情和帮助的欲望,甚至不求回报。

人都有共性,当看到有人陷入困境,自己就会忍不住拉一把,并且内心不会想要寻求回报。这种心理较为普遍,同时也比较真实,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败犬效应”。

儿童心理学效应-儿童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一效应并不神奇,它只是利用了人们人性中善的一面。

而在生活中,败犬效应也逐渐由善良转化成了低调、谦逊甚至谦卑、放低自我姿态的一种社会文化内涵。

群体有哪些心理效应?

群体有攀比心,有团结心。一群人在一起,都要和自己相仿的人在一起。

儿童心理学效应-儿童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的人各方面比较优越,会招来嫉妒之心。

有的人比较可怜,会得到别人怜悯之心,受到帮助。

有的人有自私心理,喜欢拉拢人孤立人。

有的人在群体中沉默,有的人喜欢出风头,有表演欲望。

1,冷热水效应。

一杯温水,保持温度不变,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热

2,连带效应。

教师评改论文式试题时常常产生的一种现象,它是由前后试题的连带关系造成的。

3,蚂蚁效应。

蚂蚁效应对学校管理的启示是:“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学校领导者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将教师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的合力局面。

棉花糖效应是什么?

延迟满足效应指的是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选择取向,以及在这个等待期间所展示出来的自我控制能力

延迟满足实验发展心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也叫棉花糖实验,提出者是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

这个实验的过程非常简单:米歇尔带着研究人员来到一所幼儿园,随机挑选了几十名幼儿,让他们待在一个小房间里。房间里只有桌椅,没有其他玩具、书本等,不会分散孩子注意力;每张桌子上都放着托盘,托盘里有孩子们最喜欢吃的棉花糖。

研究人员在离开房间之前,告诉孩子们:“你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我们回来再吃。那时候如果你的棉花糖还在,我们就会再奖励你一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棉花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更丰厚的奖励。

跟踪观察发现,在实验中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个棉花糖的孩子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强,成年后在工作中的表现也较为出色。相反,那些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常常表现得缺乏耐心,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在压力面前容易出现逃避行为,导致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孩子,成年后在事业、人际关系方面也常会出现问题。

米歇尔由此得出结论,延迟满足能力越强,说明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力越强,因而越容易在工作、学习中获得成功。

棉花糖理论是指通过等待获得更大的利益,即“延迟满足”。

棉花糖理论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40年前进行的一次研究。被研究的对象是一群孩子,每个人都独处一室并分得一块棉花糖。他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也可以等15分钟以后再吃。如果谁能等待15分钟,他就可以得到另外一块棉花糖作为奖赏。

研究结果14年之后才水落石出:通过种种评估发现,那些为了得到另一块棉花糖而肯于等待的孩子,比那些马上把糖吃掉的孩子后来无论在生活上还是事业上都更为成功。

因此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成功和失败,似乎并不单靠工作努力或脑瓜聪明,而更有赖于是否具备“延迟享乐”的心理素质。那些不急着吃掉棉花糖的人,为了实现目标而肯于忍耐,所以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而那些一拿到棉花糖就马上吃掉的人,则不愿克制自己的欲望,只图一时痛快,往往与机遇擦肩而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效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效应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