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狼孩儿童心理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狼孩儿童心理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心理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生活。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在群体生活中培养行为习惯,发展心理倾向。虽然和孩童生理年龄相当,但是社会行为能力与心理活动发展明显落后,恰恰说明人的心理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生活条件。
狼孩故事告诉我们,心理产生受到环境和经历的影响。狼孩长期生活在野外,缺乏人类交往和文化输入,导致其缺乏语言能力和社交技能,表现出类似狼的行为。
然而,经过教育和治疗,狼孩逐渐恢复了人类的习惯和能力,并且成为了具有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的人类。
这说明,环境和经验对于个体的心理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交互中形成的,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个体的心理状态可以得到改善和恢复。
印度狼孩的案例揭示了许多心理学上的原则。首先,它强调了早期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在正常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与野外生存的孩子之间的巨大差异就证明了这点。
其次,它也展现了社交化对于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作用。
最后,它还引起了我们对于"自然状态"下的人类行为的好奇和思考。
心理学中受环境影响的例子最经典的例子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这个问题确实有意思,毫无疑问,完整的人类社会性在狼孩是不存在的。
社会性包括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互动,利他和亲社会信念与行为,言语能力,情感表达,情感体验等方面,狼孩由于缺乏与重要他人,伙伴人类环境的互动,所以,社会性无从获得,发展。
当然了,作为人类和其他动物共有的一些属性,比如群居可能存在,但是,这与人类的社会性相去甚远,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岀现,只要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心理。狼孩虽有大脑,但它没有神经系统,所以狼孩离开了人类,即使有大脑,也不能自发产生人的心理。
古语有云:“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天性生来都差不多,但后天所处环境的不同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印度狼孩就是很好的例子,1920年两名印度女孩被人从狼群中救了出来,这两人从小被狼群抚养长大,保留了狼的野性。她们从***衣服,攻击性很强会试图袭击喂食者,食物从来只吃生的,像狼一样用四肢爬行,双手双脚都有一层厚厚的老茧,她们甚至表现出狼的特性,白天睡觉夜间活动,听觉和嗅觉都比普通人要好。但被人类解救后,年龄较小的狼孩因病去世,年龄稍大的狼孩用10年的时间都未完全学会直立行走,最后也因感染肺结核去世。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名言:“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情景,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的武器将是石头和木棒”,这句话体现了核武器的威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人类的文明并不会遗传,人类会回到原始社会重新发展科技,说明后天的环境才是培育人的关键。
这个道理在现在看来浅显易懂,但在1920年的狼孩***后,却是一个争论激烈的话题,遗传和后天环境,究竟哪个对人性影响最大?1931年,美国心理学家凯洛格就对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他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谴责,只因他把自己的孩子养成了半只“猩猩”。
实验原理很简单,就是要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猩猩用人类的方式抚养长大,把猩猩当成是人类婴儿,观察猩猩受到人类文明的熏陶,是否会变得更像人类,如果更像人说明后天环境影响大,如果没有明显变化,说明遗传对人格影响更大。
实验起初的想法是将人类婴儿拿去给猩猩抚养长大,观察人类婴儿是否会变得像猩猩,但这显然已经犯法了,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观察是否会出现“猿性人化”。实验需要对照组,需要一个婴儿和猩猩待在一起长达5年的时间,凯洛格向社会招募没有一个家庭愿意,最后只能用自己10个月大的儿子唐纳德来实验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狼孩儿童心理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狼孩儿童心理学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5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