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学前儿童心理学性别认同-学前儿童性别认知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性别认同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性别认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一个人性别认同的养成?
  2. 何为性别角色分化?
  3. 性别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吗?

个人性别认同的养成?

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养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学前儿童心理学性别认同-学前儿童性别认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 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激素水平等。胎儿在母体内的激素环境可能对性别认同有一定的基础影响。

2. 家庭环境:父母对待孩子方式、早期的性别角色示范等。例如,父母对孩子性别表现的期望和引导,以及家庭中对不同性别的态度。

3. 社会文化:所处社会的文化观念、性别刻板印象等。社会文化中对男性女性的定义、期望和行为规范会对个体的性别认同产生塑造作用。

学前儿童心理学性别认同-学前儿童性别认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 教育学校教育中的性别观念教育、同伴群体的影响等。

5. 个人经历和自我认知: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经历,包括与他人的互动、自我探索等,逐渐形成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认知和感受。

 

学前儿童心理学性别认同-学前儿童性别认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需要强调的是,性别认同是多元的,而且每个人的形成过程都是独特的,应该尊重每个人对于自己性别认同的选择和表达。

何为性别角色分化?

角色分化是指一个人同时扮演多重不相关连的社会职责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不论男女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类是围绕着他们职业,另一类是环绕着他们的家庭生活。人们依据不同的社会要求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做一个妻子与做一个女职员的角色是不同的,二者不可混同,以防造成角色混乱。

性别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吗?

在谈性别心理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三大性征”

第一性征:是指人类男女不同的生殖系统在胎儿时期就出现了,这种生来就具有的***特征叫做第一性征,又叫主性征(妈妈十月怀胎,生出来是男宝宝,那么他的第一性征即“男性”,生出来是女宝宝,那么她的第一性征即“女性”)。

第二性征:是指青春期(性发育阶段),女孩长得越来越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她们在身材、体态、相貌、声音等方面都与男孩有着明显的不同;男生则慢慢长出喉结、胡子,声音也变得低沉、粗狂等;这种除了***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特征,就叫做第二性征,又叫副性征。

第三性征:一般来说女性表现为温柔、细心、富有同情心,待人处事更为感性;而男生则变得勇猛、坚强、略显粗心以及更为冲动冒险等等;这些则属于第三性征,也视作社会(文化)性征。

第一、第二性征具有生物性(一般情况下很难去改变),但个体却会受到后天环境、社会、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最终拥有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别认同、性身份、性取向也就会随之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从而衍生出了“异装癖”、“易性症”以及“同性(或双性)恋”。

值得注意的是,性别心理更多是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人们按照约定俗成的规范早早将之划分为一定的类别和标准,当个体与规范标准不一致时,会被贴上“异类”的标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性别心理变得越来越具宽度与广度(灵活性),只要不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个体本身不因此而困扰),则无需被诊断或“贴标签”。

性别是天生的,是由具体的生理差异决定的,性别差异就相当于先天土壤,性别心理是***萌芽在后天逐渐长大开花结出的果实。

性别生理差异一直都在,但正如社会角色是社会赋予的,性别角色也是在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的人的不同定位决定的。大多数文化强调女子的阴柔之美,男子的阳刚之美。但随着人们审美的改变,角色定位也会有所偏移,比如前几年日韩风的花美男很有市场,就出现了一些看起来有点儿"娘"的流量小生,与以往的审美观大相径庭,但风刮过后也甚是撩人。

当然在生活中也有一些性别错位的人,同性恋***者也常见诸报端,据说同性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某些明星也公开出柜。虽然有些人对同性之爱讳莫如深,但同性恋也是真实存在的,在自然界同性恋也是很普遍的现象,据说有30%的动物有被发现有同性恋行为。随着社会宽容度的增加,人们对同性恋的接受度也在增加,有些国家同性恋也已经合法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学性别认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性别认同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