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 求知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 求知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沟通方面:六岁的儿童已经开始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想法,孩子会渴望被父母理解,因此在这个时候要建议家长在和六岁的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态度要温柔,要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的训斥,那样只会增加叛逆情绪;
2、性格方面:容易增强好胜,因为在乎结果所以会习惯性的推卸责任,明明是自己干的却会寻找借口,说不是自己。这种情况下,家长要注意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对于4-6岁儿童来说,首先要说他的思维特点。这个时期他们已经有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可以自行判断事物。
想要描述一些事物,可以很好的根据它的外部特征,和特点来表述,对于外在事物有自己的分析能力。
这个时期的儿童,比较敏感。趋向大人的思维。所以,有些不适当或是他们不愿意听到的语言要尽量避免在儿童面前说起。
家长要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进行正确指导。
1、4-6岁的孩子处在基础的认知期,对周围的生活和环境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2、4-6岁的孩子性格活泼、好动、极易模仿周围的事物。
3、4-6岁的孩子应选择科学启蒙教育,在游戏、科学小实验中学习知识,认知周围生活环境,启蒙智慧和思维,满足其好奇心,增长知识,同时为未来的成长助力。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1.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学习动机可以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1)近景性动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做题的时候题目经常会出现一些:接下来、本学期、期末考试这种类似的关键字。
(2)远景性动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做题的时候题目经常会出现一些:将来、未来、长大后、以后这种类似的关键字。
2.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按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直接动机,由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
(2)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3.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的分类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来源于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动机。从概念上看,直接的近景性动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学习动机,如:好奇心、求知欲等;二是有学习的直接结果引发的学习动机,如:奖励、赞许等。
间接的远景动机主要是由个体对学习意义的理解而激发的学习动机,如:情感、理想、信念、个人前途等。
这种分类考察的时候往往考察的就是教材原文中的例子,变动性不大,只要能掌握概念的意思,掌握相应的例子,做题就会比较容易。
儿童时期心理特点有哪些?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_a***_]安静地入睡。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戏。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57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