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苏联50岁儿童心理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苏联50岁儿童心理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成熟
成熟重要指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皮亚杰以为,成熟在儿童日益增加的明白他们周遭世界的能力上有紧张作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决定性条件)。但儿童是否能负担某些任务,还要看他们在生理上是否也成熟到足以负担。好比,一个5岁的儿童可能不能形成盘算2+2=4的演绎推理本领。
(2)经验
在情况获得的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又一紧张影响因素,因为新的认知结构就是在与情况的交互中形成的。皮亚杰把履历分为具体经验(物理经验)和抽象履历(即逻辑数学经验)。儿童直接面临实在的物品,从而获得具体履历。皮亚杰认为,具体经验是头脑发展的基础。具体经验是紧张的,但不能决定心理的生长。
(3)社会环境
儿童不但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经验,还必要进行社会交往。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同样会加快或阻碍认知发展,关键在于给予儿童查验和讨论他们的信仰和观念的时机。教育者不但要帮助儿童获得详细经验和抽象经验,还要向儿童贯注社会规则和社会价值观,为儿童创造社会交往的条件。大大小小的团体讨论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至关紧要的。
不管儿童生存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乃至是没有语言的聋哑儿童,到了七岁左右也会出现详细运算的逻辑思维。因此,皮亚杰以为,环境、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并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生长而已。
(4)平衡化
均衡化,指儿童自我调节的过程。均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它可以调和成熟、个别对物体产生的经验以及社会履历三方作用。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及动态的均衡,使儿童的心理结构不断变革、发展。他认为,平衡化或自我调节是儿童心理生长中最重要的、决定的因素。
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
(一)解放前
在20世纪20年代,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就被介绍到中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这本书记载了他用日记法对他儿子进行了出生头三年的追踪观察的结果。
儿童心理测验研究引进我国也是较早的。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1924年陆志韦等修订《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20世纪30年代,肖孝嵘《实验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孙国华的《初生儿的行为研究》。
(二)解放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儿童心理学大致经历了五次变迁:
1、恢复改造时期(1949---1958)
学习苏联的阶段,儿童心理学教材多译自苏联的教本。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在儿童心理学中有较大反映。当时也有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的一些探究性研究,如儿童两种信号系统的实验研究、词在儿童概括认识中的作用、儿童方位知觉的实验研究以及入学年龄的研究。对解放前我国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影响很大的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2、批判挫折时期(1958---1959)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活动是外部的物质化反映,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反映方面——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加里培林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苏联50岁儿童心理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苏联50岁儿童心理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59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