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11章依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11章依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儿童依恋的发展
(1)前依恋阶段(出生至6周内)。孩子尚未对母亲表现出依恋,并不介意被陌生人抱起。
(2)产生依恋阶段(6周至8个月)。孩子期望照料者对他们的信号能积极回应,但仍旧不会介意和父母分开。
(3)明确的依恋阶段(8个月至2岁)。当所依靠的成年人离开时,孩子会表现出离别焦虑。孩子还会以母亲为安全保障,在新环境中探寻、冒险,然后又回来寻求情绪庇护。
(4)互惠关系的形成(18个月至2岁)。随着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孩子已经明白父母离开和回来的原因,会同父母协商,离别焦虑降低。
——依恋的类型
(1)安全的依恋。这些孩子把父母看做安全保障。当和父母分开时,他们有的会哭,有的不哭;当父母回来时,他们积极渴望交流,马上停止哭泣。
(2)回避的依恋。父母在场时这些孩子并无反应,父母离开时也不难过。重见父母时他们回避父母或不及时打招呼。父母把他们抱起来,他们也不抱住父母。
(3)反抗型依恋。分开前这些孩子亲近父母,但不愿探索。重见时,他们表现互愤怒、抵抗行为,有时推推打打。很多孩子被抱起后依旧哭闹,很难安慰。
(4)混乱/絮乱的依恋。这种类型的孩子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重逢时,孩子表现出一系列混乱、矛盾的行为。如父母抱起他时,他还看着别的地方,或对父母的出现毫无表情,或者很沮丧。很多这样的孩子面部表情茫然,交流絮乱。有一些在平静后突然哭起来或表情非常古怪,动作冷冰冰的。
孩子出生三个月之前都是无差别的反应阶段,这时候的孩子,不能够准确的分辨他人,所以对于身边人他们都有着同样的依赖。而3到6个月的时候,孩子的大脑会进一步发育,他们也就会进入到有差别的赎回反映阶段,这时候的孩子已经能够区分父母和陌生人了,但是他们并不怯生。
更进一步的,6个月之后,2岁之前,孩子就会进入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这时候的孩子会表现出强烈的怯生心理,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会非常生气。而2岁之后,孩子到了目标调整伙伴关系阶段,他们也就能够重新认识陌生人,建立和他人的关系。因此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也会减弱。
有些成年人之所以孤僻冷漠,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在儿童时期,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特别是在孩子依恋期,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冷淡,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那么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如何在依恋期给孩子进行心理滋养呢?
1.安慰和理解孩子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有一个相处很久的好朋友,你逐渐发现她特别黏腻,可能时时刻刻都要你关注她,希望你能陪她聊天,能陪她做这个做那个。
如果有的时候她找不到你就变得特别紧张。你发现你总是要去安抚她的情绪,后来她交了男朋友,你发现她对待她的男朋友也是和对待你一样的关系模式,总是闹。
后来慢慢了解到,她觉得她妈妈在她小的时候经常拒绝她,她跑过去要去抱妈妈,妈妈有的时候特别亲切的来抱她,有的时候又很嫌弃地把她给甩开。
这种她从小和妈妈之间习得的这种依恋关系的模式,后来影响她成年之后和她的闺蜜男朋友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所以在亲密的关系中,依恋模式会完全呈现出来!
这个就是我们说的依恋关系的模式。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60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