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共感的概念-共读儿童心理学或者观察评价的经典书籍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共感的概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共感的概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学前儿童心理学,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2. 心理学上什么是依恋,依恋的特点有哪些?

学前儿童心理学感觉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二者的区别: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说,客观事物是一个红苹果,你对这个苹果的感觉就是你看见了红色,你摸到了苹果的表皮,你感觉到了它的形状,你嗅到了它的香气,你还感受到了苹果的温度,湿度,你还掂量到了它的重量,这些都是红苹果这个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但如果你只知道这里的单个属性,比如你只看见了苹果的红色,你就不能判断它就是一个红苹果。而知觉是什么,知觉就是你不仅看见了红色,你还摸到了它的表皮,感受到了它的形状,它的手感,它的重量,嗅到了它的香味。。

总之就是这些感觉的综合告诉你,这就是一个红苹果!并且由于我们以前见过红苹果,或者是看过红苹果,或者听说过红苹果是这样的,所以当你看见这样的各种属性时,你就能够判断它就是一个红苹果。

儿童心理学共感的概念-共读儿童心理学或者观察评价的经典书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知觉还需要过去的经验作为***。二者的联系:总之,感觉是一个基础,它相当于各种直接***的接收器,而知觉靠着感觉的各种综合,加上以往的直接经验(你自己亲自感受过的)或者间接经验(你听说的或者从书本上学到的),进行判断。

没有感觉无法构成知觉,但是没有知觉,仅仅拥有一些单个的感觉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

区别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例如,人看颜色,听声音,闻气味,尝味道都是产生了感觉。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是其他心理现象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包括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着和内脏觉。

儿童心理学共感的概念-共读儿童心理学或者观察评价的经典书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例如,我在动物园看到了老虎的长相,皮毛颜色和动作,又听到了老虎的叫声,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对老虎的总的形象,这就产生了对老虎的知觉。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产生的,受经验的影响,但是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的相加,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心理学上什么是依恋,依恋的特点有哪些?

正确现代学者们认为依恋是人与人之间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依恋的概念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 持续的情感联系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在对象上具有选择性 (2) 在行为表现上寻求与依恋对象的身体亲近(3) 在心理意义上依恋双方可从中获得一种安全

儿童心理学共感的概念-共读儿童心理学或者观察评价的经典书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依恋”(attachment)是个体与重要他人间通过亲密互动形成的持久、强烈的情感联系或联结。

1.安全依恋。按照理论,当知道存在一个可在需要时返回其中的安全基地时,人能够最好地从事探索行为。

2.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焦虑-抵抗依恋风格的人会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亦如此。

3.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会回避或忽视——在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

4.“紊乱依恋”。 “紊乱依恋”不是一种依恋风格,因为它是连贯风格或应对模式的缺乏。

有安全型依恋、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焦虑一反抗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安全依恋的幼儿当母亲在场的时候急于探索游戏室。但母亲离去时表现出不安。

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的幼儿和母亲进入游戏室后立即开始玩耍,没有注意或很少注意到母亲的离去,在母亲离去后仍能继续玩耍。

焦虑一反抗型:不安全依恋的幼儿一进入游戏室就表现出“痛苦”,对新奇环境相对没有兴趣。整个过程都担心着母亲的去向,母亲离开后十分沮丧,母亲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即寻求接触与接触抗拒,不容易平静下来,整个过程都表现出不安和痛苦。对陌生人不主动接近,社会适应上表现消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共感的概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共感的概念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