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道德案例-儿童心理学道德案例分析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道德案例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道德案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伦理道德有哪些?
  2.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道德真的有遗传性吗?
  3.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有什么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道德有哪些?

1、 保护易感人群。我们把那些更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当研究对象是易感人群时,研究者应根据其本身的特点施以特别的保护。

2、 保障被试的知情权同意权。一般来说,研究者要让参与实验的被试在实验之前就了解实验的目的、程序、细节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等。

儿童心理学道德案例-儿童心理学道德案例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在心理实验中,研究者必须尊重被试的自由,允许被试在任何时候随其意愿放弃或推出实验。

4、 试验后应及时向被试提供反馈。如果被试希望获知自己的实验结果及其心理学意义,研究者应如实认真回答。

5、 实验结果保密。一般情况下,未得到被试的同意,实验者不能公开被试在实验中的表现没有得到许可也不能泄露被试的个人信息。

儿童心理学道德案例-儿童心理学道德案例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道德真的有遗传性吗?

《三字经》作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的集大成者,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经验总结,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既然三字经里面说了“养不教、父之过”那么就说明父亲孩子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模范带头作用:孩子有样学样,父亲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第二、监管作用:孩子做事是不知道对错的,只是凭借自己的喜好,这期间家长要掌好舵对的要表扬鼓励,错的要指正制止,严重的还要惩罚,此时的放任不管那就是在坑孩子。

儿童心理学道德案例-儿童心理学道德案例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陪伴作用: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即使工作再忙,回到家也要关心一下孩子,和孩子互动一下叫他们的心理不至于胡思乱想!

总之,在孩子的教育中,孩子好不好,父亲责无旁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德是通过不言之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的,小孩子有最厉害的模仿力,他们不是通过知识生存是通过对大人的观察和模仿活下来的。

这个角度讲道德似乎可以通过环境在孩子身上遗传下来……

但是基因刻在生命里的力量有时候是能够突破在外的环境制约爆发出来的。

人性中有善有恶,本先天具有,如吃喝睡觉本能一样,在后天家庭培养其明辨善恶的本领,和取舍原则,最后是人生际遇,社会环境,所以父贤子未必贤!庸家也出豪俊!身体能遗传,性格也许受影响,道德影响不太大,兄弟贤愚大相径庭太多了!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仅仅是后天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产物,还是有先天遗传的因素,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孔子说:“上智与下愚不移。”有天生的圣贤,有天生的坏蛋,这种先天形成的道德禀赋是后天教育无法改变的。这就等于承认道德的遗传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个家庭,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社会和时代,几乎受同样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的一批人,会表现出极为不同的道德品质,如鲁迅三兄弟。

在还没有接受社会教育婴幼儿中,已经表现出勇敢和胆怯,顽强和脆弱的不同品质。

这说明,在社会环境和教育起作用前,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了某种道德品质的基础或因素。心理学上称作气质、性格、个性等等的东西,实质上就是某种道德形成的自然因素,这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这种自然因素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有的加强,有的被抑制,有的可能被消灭。先天的自然因素在每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的作用大小不一。但在整个人类的道德形成过程中,显然社会因素的作用大于自然因素。

也可以认为,人们的道德形成,是一个由自然因素、非道德因素转化为社会因素、道德因素的过程。比如有的小孩一生下来就好强、胆大,他最初的啼哭就比别的孩子洪亮,急促。他学步快,不怕摔跤,迈出的步子是毫不犹豫的。他敢在晚上一个人呆在没有灯光的屋子里,等等。这种气质、性格尚未经人教育引导,是一种自发的倾向,可以看作自然因素。后来,父母和家人,教师等夸奖、鼓励这种行为,说“好孩子,真勇敢!”经过人们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加以培养、教育,这种气质特点就转化成了道德品质。

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设或初步判断:道德形成是自然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因素的作用随社会发展不断增强。人距离原始的自然人越远,社会因素在人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越大,但始终不能完全排除自然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说,不能否认先天的遗传的因素。

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很明显家庭教育对小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用现在比较时尚的话说,就是家风的传承。这个里面不是遗传,而是传递。

一、人们常常听说教养二字,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品行修养。这种品行修养与教和养有很大关系。也就是古人所讲,养而教之。


二、在古代社会里面,父亲为一家之主。所以有着对子女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间,父教是一种相对来说较为严厉的教导,所以古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_a***_]是一种慈爱的教导,所以称为家慈。

三、家风的传承,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清白世家,四知家风,都是家族里面传承的重要精神正能量。

综上,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家风的传承迫在眉睫。但是这种家风只是传承而不是遗传。也是父母祖辈言传身教的结果。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有什么影响?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首先,儿童在家庭暴力环境中会感到恐惧、无助和不安全,这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他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

其次,家庭暴力会影响儿童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往往会变得孤僻、内向,缺乏自信和自尊心,这会影响他们与同龄人的交往和沟通能力,甚至会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最后,家庭暴力还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在家庭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往往会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取积极的措施来预防和处理家庭暴力问题,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

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家是独自疗伤的地方。家是补充力量的地方。家是孩子最后的归宿 。

最安全的地方。可是如果你的家庭没有这些,都是暴力,寒冷,那么让孩子怎么来感受到世界的温暖呢?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会出现以下影响

1.自卑: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每个孩子都有自尊,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2.无助: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反过来又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他也就习以为常了。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3.暴躁: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也显得孤独。

  5.撒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久而久之,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道德案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道德案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