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家庭方面 > 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家庭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家庭教育观后感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家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指的是什么意思?
  2. 传统家训家规对现代家庭教育还适用吗?为何很多家庭不再讲究了?
  3. 为什么我国古代只崇尚私德教育而不提公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指的是什么意思?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精神现象的总称。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重点:

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家庭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家庭教育观后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现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谈琰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家训家规对现代家庭教育还适用吗?为何很多家庭不再讲究了?

您好,对于您的问题,自己有如下看法:

传统家规家训,大多是对封建礼教思想的反应,是统治者对臣民要求的基层体现,其中不乏有现在仍然有益的要求。如《***规》开篇“入则孝”的内容,便是晚辈对待长辈的要求。全书现在在中小学教育中仍在推广

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家庭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家庭教育观后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传统家规家训中,存在许多与现代道德要求不适应的内容,我们现在早已不再推崇。例如,媳妇不能上餐桌,女儿不能远嫁,女性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等等,这些传统家规家训中对女性地位的不认可,理应被时代所摒弃。另外,家规家训中对子女教育中包含一些极端体罚措施,同样不利于子女的成长

如同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一样,对待家规家训,仍然要秉持“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发挥其教化的作用,使家庭、社会更加和谐。


其实我认为还是很有用的,***这位横跨了三个世纪的女人。她活跃于三四十年代的中美外交,被喻为当时中美外交第一人。凭借其出色的外交天赋流利的英语和雍容华贵的气质活跃与当时的政坛。她与蒋介石的结合不是偶然,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她俩即是生活中的伴侣又是政治合作中的伙伴。他成就了政治上的蒋介石,而蒋介石让她展现出她的卓然才华气质。熟知美国文化的她,游走于中美外交之间游刃有余。宋家这四兄妹的成功,与他们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从小,她们父亲宋嘉树,就对她们实行美式化教育,培养她们健全完美的人格母亲倪桂珍更是摒弃了中国妇女传统的教育方式。宋家三姐妹个个出类拔萃,大姐宋蔼龄是财阀孔祥熙的妻子,二姐***更是国父孙中山的忠实伴侣。宋家一门人才辈出,宋子文先后在哈佛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过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些人因为***和蒋介石走在了一起,不可否认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做了卓越贡献。如果说这些人没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她们能干多少有益于民族有利于国家的事业。读书到此,我不禁想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其所受的教育有关,也与其后天的目标有关。所以说一个人能走多远,关键是看他与谁同行。

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家庭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家庭教育观后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提出的著名家规之一,这与我们小时读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诗训导如出一辙。

正是这些千古家训,传承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传统美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导师和社会精英,使得华夏民族屹立世界五千年而不倒,新中国得以重归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家规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仍然适用。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一生俭朴、勤奋好学、大公无私、心系百姓、严以律己、淡泊名利,这与他从小受生母万氏、嗣母陈氏、乳母蒋氏三位母亲的性格濡染、品德熏陶是分不开的。当前,许多家庭父母经过老一辈的传家授业,过上了相对稳定富裕的生活,没有过去吃糠咽菜、勒紧裤带过日子的经历,对家训家规的重要作用感受不深;加之,新生的90后、2000后多为独生子女,多数顺境成长,多数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不忍心让孩子吃苦过苦行僧的日子;熊孩子们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性格又十分脆弱和叛逆,对父母的谆谆教诲容易厌倦违背,导致很多家庭出于和睦和安全考量,思想上认为现代环境下再搞忆苦思甜教育已没事必要,行动上逐渐淡化传统家训家规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出现了传统家风的忽视和青少年性格品德的缺失。

***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家风,“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而且告诫亲朋好友“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这里所讲的家风就是家训家规。这个鲜明的导向启示我们:良好家风传承责无旁贷,传统家训家规仍是时尚。新的历史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理直气壮地讲好家风故事,一板一眼地守好家训家规!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光有好老师不够,还得有好父母,熊孩子从小就该做规矩,不放纵才是爱他,溺爱就是害他,有人只盯住师之惰,忽略了父之过,亲生的都不肯管教让老师怎么放开了管,有道是家风正则学风正,家风勤则学风勤,家教永远是教育的最前线,父母应该时时以身作则。

个人认为:传统教育在当今社会,大有用武之地。

1.孝道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家庭尊老爱幼、孝顺父母是传统美德,应该继承与发展。

2.家风对成员正面意义

书香门第、信义之家、商户之家等家族,往往人才辈出,因为家风对成员的习惯养成、思维培养、视野扩展等方面,举足轻重。

3.家庭与社会、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基因,教育需要各方积极配合,传统教育应该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4.[_a***_]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国学热、艺术特长培养等现象,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回暖、社会的重视。

因为诸多因素,传统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她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发挥;所以传统教育需要不断发展,以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

为什么我国古代只崇尚私德教育而不提公德教育?

今人虽赖科技之力,使社会飞速发展。然而对于古人之智,却是万万轻视不得。

古人非不重公德!而之所以先崇尚私德,因为无私德者,焉有公德乎??当然,有私德之人,有的不一定就有公德。但私德全无之辈,却是绝不会有一丝一毫之公德!这是毫无疑问的,以前如此,千年以后,仍然如此!

中国自古以来,人之首善,即为孝道。此乃我华夏之大义!先有孝于父母,才有忠于国家者。从未闻有人不孝于父母,却能为国舍身的!

自汉以来,更以孝治天下,因为古人很明白,无私义者,哪来公义!要人抛掉私义而为公义舍身的,听着很理想,现实中,全是骨感,是不切实际的空洞理想主义!

而华夏数千年来,私义以孝为先,孝即为大义。人之父母受辱,其子虽死而赴之。父母被杀,其子虽万死而报之!然后,才有国家沦丧时,无数华夏子女视国为母,能为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使华夏三千年来,虽几度浴火,然而能几度重生!四大文明古国,三者皆灭,唯华夏独存。何也?因华夏有义也。义者,先有私义,然后才有公义,大义。方能舍身而取义也。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共享经济发展迅速,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等,可是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拿共享单车来说,城市的街道旁到处都是自行车的断肢残骸,乱七八糟到处都是,故意损坏、涂抹二维码、公车私用等一系列行为,到现在,本来是一件利民的好事,反而成了城市的负担,处理起来特别费事。

上面所说的就是一个公德与私德问题,也是从古至今被无数哲学家和学者讨论的问题,有些外国人会说我们私德很好,公德不行,如果换成自行车是自己的,我相信很多人会非常爱惜,生怕磕了碰了。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视私德的教育,而忽视了公德的教育,比如四书里面所提到的“温良恭俭让”、“忠信笃敬”、“知止慎独”、“存心养性”,都是提高私德的方法可以说,传统文化对于提升私德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善,为什么在古代会重私德而轻公德?

首先,我们要分清楚私德和公德的关系,私德是讲究对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公德是有益于国家、社会的德行。如果抛弃私德,公德肯定也好不起来,试想一下,如果整个社会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好,那么整个社会的公德就肯定不行,因此,私德是个人道德的基础,所以古人提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修身,齐家”,后“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强调说是修私德,才能提升公德。

其次,在古代,社会发育成熟,公共设施、公共生活较为贫乏,而且大部分都是属于底层的劳动人民,贫富差距明显,信息闭塞,对公共生活的道德要求相应较少,所以古代更多强调是个人的道德和家庭邻里之间的和谐美好,这也是古代重私德轻公德的原因。

反正不管是是公德和私德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缺少私德的民众不能组成国家,只有私德而缺少公德的更不能组成国家,只有将两者结合,努力提高私德的同时,进而进行公德的教育,这样社会才会美好,国家才能富强。

谢谢!此问提得好,历史的情况确实如此。两千多年的封建***,是皇位的主宰时代,是一人私天下的家族社会,有无限高的统治权威,皇帝聖旨口,帝命不可违,他有生杀予命之权。对百姓的教育,当然是遵命而从的附属教育,也就是***为自已的私德教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是历代社会舆论的主流意识。在那漫长的封建皇权的统治社会里,有无公徳可言呢?回答是肯定的,而是大声疾呼的。如孟子提出:民贵、稷重、君轻的思想;孔子提出:爱仁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顾炎武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思想。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还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等等。都是提倡公徳的思想,但无法作为社会的主流舆论意识。公德的思想,当今在中国***领导下,才逐步得到发扬光大。上述是我的微小认识。请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家庭教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