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思维发展例子-幼儿心理学幼儿思维的发展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思维发展例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思维发展例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从记忆和想象的角度分析,如何理解幼儿说谎现象?
  2.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都有哪些?

记忆想象的角度分析如何理解幼儿说谎现象?

基础心理学上对记忆的定义是过去的事情在头脑中的反映,包括感知过去的事情、进行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

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

儿童心理学思维发展例子-幼儿心理学幼儿思维的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作家对每一个人形成表象之后,经过想象就形成了新的人物形象。

比如《西游记》里的人物是加工想象改造之后的人物。

想象和一个人的愿望相关联。他是指向未来的,科学幻想可以推动我们世界的进步。

儿童心理学思维发展例子-幼儿心理学幼儿思维的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从记忆和想象的角度,儿童说谎应该属于再造想象,根据自己的记忆经过加工,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幼儿一般被拒绝极度渴望的某项目标时,就可能会出现撒谎甚至不经别人允许拿东西的行为

硬从记忆或想象角度去看,也可以说是孩子在提这个要求时,已经把某项物品或某项目标,已经确定为自己应得之物(这个目标感很强)。他只记忆自己想要某样东西这个部分;不去记忆被拒绝的过程,或者说自行改写被拒绝的过程;然后就去实施自己的想法。

儿童心理学思维发展例子-幼儿心理学幼儿思维的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还有就是孩子觉得这个东西就是我的(非常渴望)那么我拿到手里是自然的事情。这整个过程都可能源自他的想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有可能是家长从未拒绝过他任何的要求,也有可能是家长总不满足他的要求。

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耐心引导,因为孩子没有形成完整的道德观,他的行为都源自人类的本性,道德这个东西是人类后来加诸到社会行为规范里的。

如何理解幼儿说谎现象?

其实从想象的角度出发,幼儿真的是在说慌吗?

首先我想问下宝妈们一个问题:你是否遇到过你的孩子会对你说一些没有发生过的的是,宝妈们就会认为孩子出现说谎的现象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个说谎根本不是真正的说谎,为什么呢?

孩子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孩子想象的夸张性。

孩子混淆***想和现实:这个主要是指孩子常将想象的东西与现实进行混淆。

主要会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出已经得到了。比如说有的孩子看见别人有漂亮的娃娃或者水枪,他就会说我:“我家也有。”可是事实上却没有。

(2)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比如说有些孩子听见别的小朋友,讲去了动物园,很开心,于是孩子就有了也去动物园的想法,他就根据小朋友的描述想象自己也去了动物园,然后都其他孩子说自己去动物园的“经历”。

幼儿的想象很容易与现实混淆,这是幼儿时期很典型的心理现象,这并不是说谎,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太低,发展还不成熟表现,所以还请宝妈正确看待这个现象,不可以打骂责怪孩子。

看完留个赞和关注吧!总结不易,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留在评论区我都会一一及时解答的,让我们一起守护孩子的心理成长吧!

如果您的孩子开始说谎了,您一定很惊慌,很气愤,第一时间您会怎么办?指责?批评?体罚?然后你可能会发现这些办法并不奏效,不但会对孩子造成其他心理影响,还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养成孩子习惯性撒谎。

很多孩子都会说谎,对于这种恶劣的品质问题,父母是不能容忍的,但对于说谎这种现象,还是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对于幼儿,有其心理和发育特殊原因。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说谎就是欺骗,应该等同视之,但是心理学家是有不同看法的,他们认为如果不从本质进行区分,是不能够准确分析幼儿撒谎心理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说谎离不开三个要素,第一、确实违背事实。第二、说谎人知道谎言不是真的。第三、说谎人希望别人认为他是真的。怎么样,看起来这三点简直就是废话!

那么欺骗呢,不但具有前三个特征之外,它还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不但意图引导他人的错误认知,还从行动上进行干扰。可以说,欺骗是更高级的说谎策略之一。相比说谎,欺骗是更为恶劣的品质行为。根据以上理论研究者在幼儿说谎的心理发展问题上做出了很多理性的分析。并提出以下疑问:

无意说谎是幼儿时期的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由于受生长发育限制,孩子的记忆,想象,联想,判断上会出现认知错误,加上语言能力受限而表达不清,所以经常说出与事实相悖的话,这种看似说谎的现象,其实是下意识或无意识的自然行为,不能称为真正的说谎。

幼儿有丰富的想象力,但分析判断认知却很差。如看见别的小孩玩自己相同的玩具,就会哭闹着要回来,或者干脆拿起就走,又如看见商场里有自己喜欢的玩具,就要抱回家,这些都不是说他真的在说谎。主要缺乏认知。光凭想象。我说的二,三岁的孩子,不超过四岁,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耐心教育他;我知道你喜欢它,但现在是商场的或者你的在家里的,只能还给他,乖乖听话,家长可以跟你买。这一祥来疏导他,慢慢他会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要。养成诚实的好品德。不好,别喷。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都有哪些?

感谢邀请。

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这个阶段婴儿主要依靠自己的动作去感知这个世界,建立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比如在0-1岁期间,我们发现婴儿都很喜欢用嘴巴咬各种东西,无论那是不是能吃的,这是婴儿在用嘴巴感知这个世界。很多[_a***_]觉得那东西多脏啊,不能吃,认为地阻断这个“嘴巴探索”的过程,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在这个阶段未完成的事项会在今后成长的其他阶段表现出来,家长们可以把婴儿能接触到的东西卫生清理干净,保证环境安全,尽情让孩子去探索就可以。那么1岁以后呢会开始走路,用手去接触感知环境,无论是什么东西都很喜欢摸一摸,看一看;

2、前思维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可以将感知运动内化为表象,利用心理符号进行思维;通过语言、想象、模仿方式去发展自己的思维,比如我们发现2岁以后的

宝宝语言能力迅速发展,而且很会模仿,模仿事物的速度非常快,这个阶段的小孩子们喜欢玩过家家,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去建构自己的世界,去认知这个世界的规则。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仍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还没有恒常性的概念,比如说东西拿开了,他会觉得消失了没有了,而不会觉得这个东西仍然在;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一些因果关系的逻辑,会抽象推理,但是这个依然建立在具体的事物上,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对事物有了恒常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能够区分现实性和可能性。会在闹钟想象一件事的计划以及实现的可能性。基于理想与现实,不断地去修正自己的***,开始适应成人社会的规则。

最后,我有一位老师曾跟我说过一句话,养育孩子最悲哀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却要拿着教科书去养育他。

我们可以参考,但是别忘了最重要的那个因素是眼前活生生的那个人。


随着宝宝的出生,他的成长发育简直让父母操碎了心,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育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很多父母斗想去了解,也了解过。那么,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特征有哪些?

1、不平衡性。宝宝从出生到成熟,不总是匀速发展,发展速度、发展起止时间、到达成熟时期的时间不同,总体来看,儿童整个身心发展呈波浪形推进,出现两个加速期,一个是幼儿期,一个是青春发育期。

2、方向性和序列性。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心理发展中的方向性和序列性既不可逆转也不可逾越。

3、差异性。每个宝宝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领域、心理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有差别。

4、连续性和阶段性。整个心理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依赖于前一阶段的基础,且后一阶段包含了前一阶段的因素,又为下一阶段做准备

育儿专家特别指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呈螺旋式上升的成长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宝宝成长过程中,我们父母要做好陪伴和引导,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学上是把少年和儿童分开说的,3到六七岁为幼儿期,六七岁到十二三岁为童年期。

幼儿期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的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初步发展。探索精神和求知欲高涨,好奇心强,他们经常不厌其烦的向成人提出各种问题,2到3岁,提问以是什么为主,4到5岁以后就变成为什么为主。幼儿想象力丰富。创造想象具有新颖性,神奇性,超越性,幼儿的创造想象指向未来。

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认同的对象,主要是具有较高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能力,聪明健壮,漂亮的人。

3到4岁幼儿会进入第一逆反期。逆反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幼儿逆反主要是要求活动自主,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学习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学会学习是小学儿童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童年期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到10岁。4到7岁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主要表现为认知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站在自己的角度认知世界。八岁左右儿童脱自我中心化,是认知发展机制的转换期。

儿童自我意识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为重要。同伴的交往,对儿童具有重要意义,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诉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思维发展例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思维发展例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